- 主题:Re: Re:邓在50年代末就提出来,淮海战役是他指挥的,无人表示异
因为无论是古代,美国,国民党从来没有一个国家的军队向天朝一样,
领导人必须能解决后勤问题
淮海战役,中央为什么非得把晋冀鲁豫拉进来,苏中和山东解决不了吗,
事实是解决不了
【 在 km008 的大作中提到: 】
: 诱敌深入啊
: 你是幼儿园没有毕业?
--
FROM 223.98.174.*
那时粮草不是由将领自己解决,是由中央解决
类似韩信的粮草由刘邦的中央政府解决,
年羹尧的粮草由雍正的中央政府解决
胡宗南的粮草由蒋介石的中央政府解决
天朝不是这样,
罗荣桓的山东兵,粮食由罗自己解决,中央政府不管
聂帅的晋察冀,粮食由聂解决,
刘邓大军,粮食由自己的根据地晋冀鲁豫解决
东北的林总,粮食由东北局解决
淮海战役,华东局解决不了,在加上苏北,山东根据地也解决不了,只能拉上晋冀鲁豫
【 在 km008 的大作中提到: 】
: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 你是幼儿园没有毕业?
: 孙子兵法,六韬去看看吧
--
FROM 223.98.174.*
不,淮海战役之前和初期整个华东战区形势一直在变化中,也就是到了此时(11月16日中野攻下宿县切断徐州剿总南下道路),军委意识到“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所以决定成立总前委,统一指挥华野和中野以确保打好此战。另外,此时华野攻击碾庄受阻,邱、李兵团正在猛烈攻击以图解围,如果打不好,就是豫东战役第三阶段的重演,成立总前委也是为了防止覆辙重演。
【 在 Deepmountain (高山云海) 的大作中提到: 】
: 总前委成立太晚,大局已定的情况下,仓促成立,实际作用有限。虽然是老大的安排,一线军事将领都是刀尖血海出来的,心里很门清,到底谁起到主要作用。要不然凭邓后来的地位,不会一直争论到现在,官史也不会遮遮掩掩,闪烁其辞
--
FROM 218.22.21.*
淮海战役需要的粮食太多了,华东局供应不了,
是华东,苏北,山东,晋冀鲁豫,四大块根据地供应的
陈老总在前线非常紧张的时候,亲自跑到晋冀鲁豫的代理书记所在地,邯郸,找老不厚面谈,请求他支援粮食
按照你的说法,只等中央下令就行了,老不厚还敢不听中央命令
【 在 LordNelson 的大作中提到: 】
: 啥叫中央政府不管?
: 哪个野战军没有地方局协调支援?东北局因为书记是101,所以就是101自己解决的后勤问题?
:
--
修改:iceflare009 FROM 223.98.174.*
FROM 223.98.174.*
【 在 southsea 的大作中提到: 】
: 许不服粟众所周知,谭不服粟记得只有南麻等战役后谭的一封信。那封信对粟也是先肯定再批评。粟的反应过激也体现出粟性格上的缺陷。粟和谭基本平级,其他没听说谭有不服粟的记载。
: 许等山东将领不服粟很多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山东八路和新四军的山头矛盾,粟作为台上干活的人其实处在风口浪尖。在华野指挥部呆过的郭化若爆料:“华野指挥部的指挥环境之恶劣,实为各野战军之冠”。对此即可以解读为粟不能服众,也可以解读为粟确实不容易。
: 粟对部下其实还可以了,经常给部下各种独当一面和露脸的机会,如谭、宋、陈。
谭在解放战争时的军内与粟平级,党内比粟高,谭是7大中央委员,粟是候补,南麻那封信有批评的味道,粟裕反应如同建国后对聂,对彭,不去与谭争辩而是直接上告耄处,粟对谭对聂耄支持了粟,对彭耄选择批评粟。
--
FROM 58.247.39.*
苏中的战略环境比胶东差太多,一马平川,河湖纵横,无险可守,不利于大军团的运动战。而且,苏中根据地离KMT统治中心江浙沪实在太近,对于KMT而言,是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必须拔除的钉子,否则在南京睡觉都不安稳
【 在 iceflare009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这样横向对比是不对的,
: 从来没有一个军队有建立根据地这么创新的理论。
: 建立根据地比打仗更重要,
: ...................
--
FROM 123.1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