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东北解放战争前期,林彪提出要和国军打“硬拼战”,拼消耗。
1946年12月24日,林彪电告陈云、肖劲光:北满部队主力将到松花江南岸作战,以配合南满行动。在这封电报中,林彪提出了打“硬拼战”的新战术,即集中优势兵力,实行“一点两面”战术,以死打硬拼的精神拼掉敌人一部分。
林彪认为,“东北我军由于群众条件的不成熟,我甚难秘密地接近敌人,所遇敌又较强,非一打即垮。又由于敌铁道公路太繁,增援甚快,故甚难求得通常优越条件下各个击破的歼灭战。但为了打掉蒋军的王牌。为了降低敌人的猖狂,为了使我半生不熟的条件,成为完全成熟的条件,在一定时期内(条件在半生不熟的状况中),在一定限制内(以数个师的兵力,不以全军),有时即遇条件不充分,亦须断然猛打,争取成为歼灭战。如不能歼灭,只要惨重地打击了敌人,虽无多的缴获,亦算胜仗。因他的间接胜利甚大,故最近我们除过去所谓歼灭战、游击战外,现在提出一种新型的作战,即名硬拼战”。“这种作战与过去的不同点,则为不是有十足把握的结果可能成为歼灭战,亦可能双方都伤亡惨重”。林彪最后说,北满将这样打,希望南满也运用这种战术。
--
修改:chinesehero FROM 183.218.173.*
FROM 183.218.173.*
虽然是南满最困难时期,但也有不少有利条件。
1、背靠北朝鲜,伤员、医院和非战斗人员都可以转移;
2、金日成用火车皮送补给;
3、南满地形好,攻难守易。
陈云、肖劲光研究了林彪的电报,28日回电表示:“长白山区山高地险森林丛密,道路有限,人烟极少,粮食困难,有利于打运动战,利于防御战,尤以严寒酷冷攻难守易,我们准备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硬拼战。今天在敌人主力进攻南满情况下,我们领先前后两条战线的密切配合,以分散敌人回扯敌人,各个击破敌人,争取南满的坚持。我们对于硬拼战的方法很同意,在南满及东北作战,根据地不成熟,机动地区受限制,敌强我弱,紧迫压缩以及我军主力存在的条件下,事实上不得不拼掉几个棋子,改变力量。”
【 在 Queeny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一时期是南满最困难的时期,
: 至少陈云跟肖劲光认为是南满最困难的时期。
: 部队已经有撤出南满,转进北满的打算,林彪也同意后撤,
: ...................
--
FROM 183.218.173.*
没有这个前提,“故甚难求得通常优越条件下各个击破的歼灭战”。
相反,前提恰恰是打不了通常优越条件下(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歼灭战。
所以,才提倡打硬拼战、消耗战,跟国军“兑子”,打击国军气焰。
【 在 sergio 的大作中提到: 】
: 注意大前提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
修改:chinesehero FROM 183.218.173.*
FROM 183.218.173.*
你又来瞎编发明历史。
毛主席、朱德盛赞的苏中“七战七捷”,到你这里变成粟裕“情商实在太低了”。
陈老总泗城失利、两淮失守,张鼎丞、邓子恢、曾山密电毛主席揭发陈毅不会打仗。于是才有毛主席将“战役指挥交粟负责”的英明决定。
你歪曲历史良心痛不痛,还能再恶心一点吗?
【 在 bhima 的大作中提到: 】
: 本来主持淮南的应该是一将,他自己推辞敌人强地形不利不去,等到淮南丢了他又跑出来说淮南打的不好,里外都占理,实在很不厚道。负责淮南的谭老板会怎么想还用说么?58年批粟的时候谭老板就把它拿出来当一将的错误敲打,可见一将情商实在太低了。
:
--
修改:chinesehero FROM 183.218.173.*
FROM 183.218.173.*
58年批粟公开大会上的发言能拿来当证据吗?
批彭德怀还说他要“得到中华”,这个你也拿来当证据?
批少奇说他是“工贼”,这个你也拿来当证据?
你要把批斗大会的发言当证据,全党几乎就没几个好人了。你这个智力就别在本版丢人现眼了。
【 在 bhima 的大作中提到: 】
: 自己就是历史发明家还好意思说?这是58年批粟公开大会上的发言,你自己不了解就在这里瞎说。对淮南的指责批评是当时参加过淮南抵抗的干部的回忆,多看点材料吧。
--
修改:chinesehero FROM 183.218.173.*
FROM 183.218.173.*
七战七捷后部队经过连续作战,消耗很大,也非常疲劳,华中野战军只有3万余人,却歼敌5.3万余人。
刚打完胜仗不补充、不休整,直接北上两淮,士兵战斗力明显要打折。
粟裕再厉害,也不能让士兵当永动机。
当时陈毅最盼望粟裕率华中野战军北上,增强两淮战力。
但毛主席对苏中形势相当乐观,希望华野扩大战果,进攻泰州扬州,切断津浦线。
粟裕谭震林则希望得到一个短暂的休整机会,待秋后得到粮食和冬服的补充,到10月中旬再进军淮南。但粟谭9月2日报告中央,仍准备执行西进机会,拟先占海安如皋,后攻泰州扬州。
毛后指示粟裕主要任务是休整,打不打海安可按实际情况决定。
但几日后,淮阴告急,粟率苏中主力(1、6师)北上救援,然而74师偷城成功,最后救援不及,遂放弃两淮。
粟裕后来认为“解放战争开始时期敌强我弱的形势很明显,打歼灭战的规模必须有个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即使1、6师赶到淮阴,并在淮阴与敌作战,不仅不会讨便宜,还会吃大亏。”
大概是因为当时淮阴面对的敌人比苏中的敌人要强不少。
【 在 Merlion 的大作中提到: 】
: 粟裕的考虑是淮南人口只有130万,苏中人口900万且经济更为发达,所以抓大放小,从逻辑和结果看没有太大问题
: 但8月底七战七捷结束后,无论是南下的山野,还是苏中的华中野战军,都有些麻痹。
: 山野主力在攻泗县时吃了亏,而华中部队主力在北上两淮还是西进扬泰之间犹豫反复
: ...................
--
修改:chinesehero FROM 183.218.173.*
FROM 183.218.173.*
华东战场国军主力部队云集,四面八方都在打,哪有东北那么舒服?
东北国军主力部队要少很多,而且tg北满背靠黑龙江解放区,南满靠着朝鲜,医院、伤兵、后勤单位可以全部出国。
朱瑞靠搜集日军留下的火炮弹药就发了洋财,金日成用火车皮送补给,苏联缴获的日本军火也转卖回来。
林总很快就发展到兵多、枪多、炮多、地多,在东北占据军事主动地位,“三下江南”捞着便宜就回家休息。
tg在华东也没有“经常是一个大胜仗之后接一个大败仗”,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都是连着打大胜仗。“七月分兵”是执行主席命令,为刘邓跃进吸引火力,突然改变原来继续内线歼敌计划,否则当时内线回旋的空间仍然很大。
【 在 WaterCube 的大作中提到: 】
: tg在华东经常是一个大胜仗之后接一个大败仗,不像东北,一次大崩之后稳定住了,就
: 直接推下去了。
:
--
FROM 183.218.173.*
马前卒工作室这篇文章确实分析得比较深入具体。
“简单认为豫东战役是粟裕的败仗”这句话不对,本来就是个胜仗,说是败仗的都没有良心。
20万人马在外线作战,伤亡3.3万,歼敌8.6万,首次攻占敌省会,首次歼灭敌兵团部,俘虏敌兵团司令,大大地打击了敌军的士气和信心,怎么算都是个大胜仗。
【 在 danman 的大作中提到: 】
: 豫东战役到底算败仗还是胜仗,每次都是炒成一团。
:
https://zhuanlan.zhihu.com/p/38072712: 马前卒工作室这篇文章谈的比较深入具体,如果简单认为豫东战役是粟裕的败仗,有点太局限于某一个时间点了。
: ...................
--
修改:chinesehero FROM 183.218.173.*
FROM 183.218.173.*
我觉得不止是“求其上者取其中”。
豫东战役虽然初始目标是吃掉第五军,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没有好的战机,粟裕非要硬打第五军才是脑子有毛病。
豫东战役之后,国军在中原华东地区全面守势、全面被动,济南被攻不敢救援,接着就淮海战役兵败如山倒。
这才是豫东战役胜利的意义。
【 在 Merlion 的大作中提到: 】
: 豫东的初始目标是吃掉第五军,但目标随着战局发展是变化的
: 但最后的结果是打下开封(关内收复的第一个省会),消灭区寿年兵团,
: 客观上吸引了华东中原战场上的敌人主力,为内线兵团横扫山东创造了条件
: ...................
--
FROM 183.218.173.*
三战四平那是前一年1947年6月的老黄历了,那时华野刚歼灭整编74师。
到了豫东战役之后,这帮国军主力全打怕了,以至于济南战役不敢救援,接着淮海战役全军覆没。
看王外马甲的《战场上的蒲公英》,伞兵总队绝对是主力,武器好,政治过硬,技术也过硬,跟着黄百韬兵团在帝丘店被彻底打残了。其他的非主力肯定更不愿打了,大家能混一天算一天。
等济南战役王耀武也被俘了,杜老总还有什么戏唱?带着主力去山东解放区跟粟裕决战,粟裕非得笑得三天合不拢嘴。
【 在 bingli 的大作中提到: 】
:
: 1948年6-7月解放军相继进行了豫东、兖州、襄樊、晋中、冀热察诸战役,统称为夏季攻势,正是在各个战场这一系列战役而不是仅仅其中一个的失利情况下,国民政府于8月召开全国军事检讨会议,决议之一就是在长江以北采战略防御,确保一年之内解放军不能过江。
: 不过国军个别将领还是有些想攻出去的,典型如杜聿明,他根据东北战场特别三战四平的经验认为,可以以济南作为决战战场,在解放军攻城不下伤亡惨重之时援军出动给解放军以重击,为此杜聿明准备集结三到四个兵团北上救援济南。但在济南战役实际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国军这边还没准备充分,集结部队尚未完成,各兵团发现华野有打援部队正等着他们后顾虑重重,另一方面吴化文部起义,许世友又攻击太猛,导致济南很快被攻下,于是杜聿明的济南决战计划就失败了。但此时杜聿明还是觉得必须掌握主动权,同时检讨了自己之前的想法,认为以坚城消耗解放军的战法不再可行,提出乘华野打下济南休整之际,集中主力兵团北上与其决战,一举重创华野主力,以防止华野和中野会合后联手争夺中原。这个计划虽然获得老蒋批准,但很快杜聿明被调去东北处理后事,等回来时发现同僚们这段时间啥都没准备,也只能徒呼奈何了。
--
修改:chinesehero FROM 183.218.173.*
FROM 183.218.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