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是英法德矛盾严重,和苏俄无关。
虽然关东军感到了疼痛,
那点规模的伤亡不影响全局决策。
1937年,满苏边境纷争 133回,
6月的干叉子岛,苏俄撤退;
1938年,满苏边境纷争 166回,
6月的张鼓峰,朝鲜驻屯军让步;
双方之前就大小冲突很多次了,都没有演变成大冲突。
朝鲜驻屯军太弱,被关东军看不起。
1939年的诺们罕特殊,日俄都想控制蒙古东部地区。
23师团是关东军里最新经验最少的师团,
关东军姿态强硬,经常先攻击再向政府报告,
日本政府是避免冲突升级的态度,不想多树敌。
也正是基于日本政府的态度以及日中战争的实际,
苏俄才放心地把其它地点的物资尽可能堆到诺门罕。
如果1年前朝鲜驻屯军象关东军一样强硬,
苏俄感到疼痛也不会那样大投入对关东军了。
【 在 xiaofatuo (销法沱) 的大作中提到: 】
: 欧洲战事紧无暇东顾,一次性把鬼子打疼,远东就不用派兵了。
--
FROM 117.13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