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关战斗与百团大战若干史实的考订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1991年第2期229-233,共5页
袁旭
平型关战斗和百团大战,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都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功昭日月。然而对这两次举世瞩目的战斗战役中的一些史实,时至今日,仍众说纷纭,有的甚至以讹传讹,而一些不确切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这两次抗日事件的评价,因此,有作一番考证的必要。
(一)关于平型关战斗
1.关于战斗经过的若干史实
一些抗战史书说,1937年9月24日夜,八路军一一五师埋伏在平型关东北的公路两侧山地,25日拂晓,日军板垣师团二十一旅团进入一一五师伏击圈,经一天激战,歼灭日军1000多人。
这里有3个史实应予订正:一是一一五师设伏时间应是25日晨,而不是24日夜。据参加这次战斗的一一五师政治部宣传部长肖向荣写的《平型关战斗前后日记》(以下简称“日记”)记载:师首长命令部队于24日晚24时(25日0时)从冉庄向白崖台开进,拂晓到达预定集结地域,在庄子里稍事休息,然后各部队分头进入埋伏阵地。又据一一五师六八五团正副团长杨得志、陈正湘《平型关战斗详报》称25日3时许,部队出动,5时30分到达埋伏地点蔡家沟集结。二是遭伏击的是板垣师团二十一旅团的后续部队(预备队)和“输卒队”(输重队),而不是二十一旅团全部。据“日记”记载:敌军的载重汽车余辆,马车(大车)百余辆,联成一线。汽车上约有千名敌军,后面跟着少数的骑兵押送车辆。另据朱德《八路军半年来抗战的经验与教训》一文称在平型关中我埋伏的敌军,是(二十一旅团)预备队一千余人。三是伏击战进行了数小时,而不是一天。据“日记”记载:伏击战斗于9月25日“约莫八时半光景”打响,“大约是11点钟光景”胜利结束。接着一一五师部队发扬连续作战作风,向平型关正面东跑池地区转进,按协同作战计划,协助友军(晋绥军)围歼该地区的敌军主力。黄昏时分,一一五师部队夺取了敌人占据的高地,并将2000左右敌兵包围在村庄里。眼看全歼此敌,但借乎友军怯战,致使敌军从友军防线突围逃窜。
2.关于敌我伤亡数字问题
以往史书较普遍的说法是,歼日军3000人,八路军换失800人,即所谓“歼敌三千,自殉八百”。有的甚至说“实际上我们也损失了三千人”,并据此推论:八路军总共三万多人,一次损失三千,十次就消耗完了。无怪乎引申出“得不偿失”的结论。这是言过其实。实际上,平型关战斗“毙敌千余人”,“我伤亡官兵约六百余人”。(朱德、彭德怀1937年10月3日致蒋介石、程潜、阎锡山等电)。关于歼敌千人的史实,前而提到的遭伏击的日军数字可以作为佐证。至于八路军伤亡数字,除朱、彭电报外,还可以从杨得志、陈正湘1937年10月12日呈报的六八五团《平型关战斗详报》中得到佐证。该团是此役两个主攻团之一。他们与兄弟部队六八六团一起,与敌短兵相接,“刺刀见红”。“战斗详报”统计:(六八五团)“人员伤亡206人,计开:阵亡53人,伤153人”。阵亡数约占伤亡总数1/4。据此推算,一一五师伤亡总数为600余人,其中阵亡数约150人左右。因此“自殉八百”说,显然有误,至于“损失了三千人”的说法更是离谱太远了。
(二)关于百团大战的若干史实
1.关于参战兵力问题
百团战役,有关参战兵力问题,众说不一。有“百团精兵”说(《新中华报》1940年8月30日);有“105个团”说(《一二〇师暨晋绥军区战史》),有“104个团”说(《彭德怀自述》);有“115个团”说(《抗日八年来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等等。由于“115个团”说系较早公开发表的数字,故为史家普遍引用。
“115个团”的说法肯定有误。因为它在计算方法上有错误。它把一个建制团参加战斗行动的次数(团次)算作“团数”,例如1个团参加4次军事行动算作个4团。以晋察冀军区为例,在“115个团”的说法中,晋察冀军区参战部队为46个团,这“46个团”的数字,系误解了该军区的“战斗统计”。据晋察冀军区司令部1941年1月写的《百团大战总结》,在“参战部队编组”部分列出:战役第一阶段前期9个团,后期9个团;第二个阶段前期8个团,后期4个团;第三个阶段,前期8个团,后期8个团。这些数目相加,等号后正好是“46”。但这是“团次”,而不是“团数”。据“总结”记载,晋察冀军区编入此役战斗系列的部队,实际上只有个23团队。其中第一团参加了3次军事行动,第二团4次,第三团5次,第四团3次,第五团4次,第六团2次,第十六团2次,第十九团2次,特务团2次,五分区(算作1个团)2次,军区教导团3次,骑兵团3次,另有11个团(或相当于团的部队)各参加1次,合计正好46团次。
参加百团大战的兵力,据第十八集团军总部1940年8月22日向国民党当局报告战役兵力部署,计划为105个团,故发表此报时称为“百团大战”。实际上参战部队(编入战斗序列的)不到105个团。据聂荣臻、刘伯承邓小平、贺龙关向应3个参战集团有关百团大战战斗统计,实际参战部队约80个团左右,计:聂集团23个团;刘邓集团约38个团(据《一二九师战史》附件二第一卷“百团大战总结”),贺关集团约18个团(据《二〇师暨晋绥军区战史》),总部炮兵团。
“百团大战”打得最精采因而震动中外的是战役第一阶段(1940年8月20日一9月10日)即“交通总破袭战”,因以破击正太路为重点,故又称“正太战役”。当时报刊报道说,8月20日晚,八路军“百团精兵同时出击”。后来一些史书甚至说,“在同一小时内,八路军出动一百一十五个团,40万人的兵力”进行交通总破袭。这些报道和记载都未免有些夸张。实际上这个阶段开始时,八路军部队同时投入战斗的总兵力,约25或26个团。计:晋察冀军区12个团(据晋察冀军区《百团大战总结报告》);一二九师7个团(据《一二九师百团大战总结报告》);一二〇师直接参加交通破击战的约5个团,另有部分兵力在根据地内拔除敌据点(据集总8月26日13时命令);总部炮兵团。随着战役的发展,各地主动参战部队兵力迅速扩大,当时集总作战部门粗略统计,约百团左右,故称此役为“百团大战”。这个命名,当然是对的。但研究历史,应将约数和具体数字、计划数字和实际数字区别开来。
2.关于百团大战战绩问题
大体有下列几种统计:
(1)《百团大战光辉战绩》(集总野战政治部总结,载《新中华报》1940年12月22、26日)和《抗战中的中国军事》记载:此役作战1824次;毙伤日军10645人、伪军5155人,俘日军281人、伪军18407人、日武装移民56人,共计34544人;消灭敌伪据点2993个,破坏铁路948里,公路3004里。
(2)《八路军军政杂志》(第二卷第十二期)和《抗战八年来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总政宣传部编,1945年3月出版)记载:毙伤日军20645人(其他数宇与《百团大战光辉战绩》相同),共计歼敌44544人(比第一个资料统计多10000人)。
(3)三个参战集团各自战史记载:晋察冀军区作战977次,毙伤日伪军11810人,俘日伪军(含反正的)1361人,攻克敌据点99个(一说109个);一二〇师作战400余次,毙伤日伪军6400人,俘日伪军391人,一二九师作战529次,毙伤日伪军7507人,俘日伪军576人。以上合计,共毙伤日伪军25617人,俘日伪军2427人,总计歼敌28045人(总部炮兵团歼敌数未计算在内)。
(4)朱彭致周叶转蒋何白电(1940年12月21日)称:百团战役共计大小战斗1824次,攻夺敌碉堡293座,毙伤日军20636人,毙伤伪军5153人,生俘日军281人,俘日武装人员58人,俘伪军1470人,伪军反正14次1844人,日军投诚7人,计歼敌29449人。
(5)《彭德怀自述》记载:百团大战,共消灭日伪军3万余人。按说,上述一些史料都出自权威机关权威人士,最具有权威性。由于战斗统计的时间和范围不同,数字略有出入是很自然的,但相差太远,就有问题了。据笔者考证,问题主要出在抄写或排印时的讹误上。如第一个史料说毙伤日军“一〇六四五人”,显然是将“二”误写成“一”整整少了一万,说俘伪军“一八四〇七人”,实为伪军反正“一八四四人”之误,多写了1位数;说克敌据点“二九九二个”,实为“二九三个”之误,多写了一个“九”字。
上述几个史料可互为佐证,从总体看,朱彭电报列举的数字和3个参战集团的战斗统计比较准确(个别数字也有明显出入),可作为百团大战战斗统计的基本依据。据此,百团大战主要战绩可作如下表述:歼日伪军(包括毙、伤、俘和伪军反正)约3万人,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2600公里,拔除敌据点293个,缴获步枪5437支,手枪281支,轻重机枪224挺,各种炮53门。
3.关于我军伤亡情况
(1)《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解议军》(总政宣传部编)一书记载,百团大战中八路军伤亡(包括中毒)官兵22000余人。
(2)朱、彭1940年12月21日电报称“八路军阵亡官兵5890人,伤官兵11700人,合计17590人。另有21182名官兵不同程度中毒(毒气),失联络士兵307人。
(3)3个参战集团各自战斗统计:晋察冀军区伤亡6839人;一二〇师伤亡3081人(一说2117人);一二九师伤亡、失踪7812人,另中毒4880人。合计伤亡17732人,加上中毒者共22612人。
综上分析,百团大战中,八路军伤亡官兵17000余人,其中阵亡5800余人。此外,还有不少人中毒气。但中毒与伤亡有别,中毒者一般只是感到难受,并未丧失战斗力(个别严重者例外)。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党史政工教研室)
--
FROM 106.120.64.*
附件(425.3KB) 平型关战斗与百团大战若干史实的考订.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