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早期的几个牛人
片中为尊者讳,弱化矛盾当然有很容易理解的原因,但是2019年的片子,比起差不多十年前的电视剧《寻路》都后退了一截子,所以这种后退并不是存在什么官方的阻力,而是拍摄者本身的取向问题。
实际上,如实描写朱毛冲突,对真相的澄清,非但绝不会影响朱老总的光辉形象,反而才有可能让观众理解为什么毛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片中的刘安恭烈士的角色塑造,把古田会议的主旨,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军原则是党指挥枪,模糊得一塌糊涂。
在片中,看起来朱毛没有任何实质矛盾,所有的问题都是刘安恭一根搅屎棍带来的问题,毛成为历史的选择的比重似乎低于朱作为谦逊长者“以大局为重”的产物,从而为模糊d历史上的路线斗争为权力斗争创造了巨大的空间。《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第一个提到的单纯军事的观点的错误在片中是通过极端脸谱化的方式表达的。我们如果仔细读毛选,从毛把这一点列到第一点我们实际上就可以想明白,这次朱毛斗争的本质是朱而绝不是刘安恭有能力发动的,而这个争论本质上是d指挥枪还是与之相反的核心问题。任何错误的倾向绝不会是片中所述的毫无群众基础和正当性的,那种“我们要战胜肺炎就要喝消毒水”一样的显而易见的错误是不可能有生命力和杀伤力的,要认清这样的错误是需要实践检验,是需要碰壁,然后形成“历史的选择”的。
在今天我们故意模糊错误的主要方面,而强调其中一个虽不能算无足轻重,但也绝非有决定作用的烈士,在革命过程中所犯的错误,从而模糊“最根本的是关于党在军队中的领导作用问题”这一主旨,实际上是破坏了本片主旨的说服力的。片中对刘安恭烈士形象的夸大和脸谱化,同样是我们需要警惕的,因为这个形象比起过去我们影视作品中教条主义者的形象都更加单薄,这个单薄的塑造,参考的既不是历史也不是过去的文艺作品,而是日本电影《通往浅间山庄之路》,德国电影中西德红军旅的赤化分子形象。
在这种借鉴的心理暗示下,实际上是很容易让观众倾向于认为红军是革命狂热分子。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被西方话语体系所影响,从而在自己的作品中为了叙事方便,达成西方话语几十年来努力达成梦寐以求的,把红军与杀人魔的关联,才是真正值得反思的。
主席反朱,在于批判朱的错误及其重要,对于朱本人没有恶感。而反陈就是因为陈这样的假中立和稀泥太恶心了。zx当时厌恶厌恶到都提出“陈毅主义”了,就是陈毅这种做法虽然伤害不大,但侮辱性极强的意思。
【 在 darksue 的大作中提到: 】
: 刘安恭这个可以看看《古田军号》,这部电影不错
--
FROM 60.30.241.*
革命是大浪淘沙,是几十年
早期的英烈不确定性太大,何长工算不算早期牛人。
【 在 shunderen 的大作中提到: 】
: 朱云卿,广东人,上过黄埔军校,能力惊人,22岁就能独当一面,担任红一方面军参谋长
: 太祖非常信任他,受伤后在后方医院被特务刺杀
: 如果假以时日,至少是大将之才,和左权齐名
: ...................
--
FROM 60.30.241.*
毛对于这一段d内的错误倾向是有完整的总结的,那就是毛选第五篇《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在文中,毛对错误倾向总结为关于单纯军事观点,关于极端民主化,关于非组织观点,关于绝对平均主义,关于主观主义,关于个人主义,关于流寇思想,关于盲动主义残余几个部分,其中第一点就是单纯军事观点。
毛在给林的复信中总结了从历史和环境两方面说明红四军内部存在的问题和争论的原因,列举“个人领导与党的领导”、“军事观点与政治观点”、“流寇思想与反流寇思想”、形式主义与需要主义”、“分权主义与集权”等十四个问题,并且指出“个人领导与党的领导,这是四军党的主要问题”,也就是说,最根本的是关于党在军队中的领导作用问题。这是一系列矛盾的根源,而绝不是意气之争。
当然,版本主流就是单纯军事观点
【 在 LordNelson 的大作中提到: 】
: 个人感觉朱毛之争四军七大还不上升不到党指挥枪的高度
: 就是朱对毛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不认同,另外也不想被教员天天在耳边念紧箍咒,不想在农村苦哈哈的建立根据地,就想着打下大城市,自己开辟根据地
: 这个也是正常人都会犯的错误,当年也只有主席认识到农村包围城市才是正确的出路,并坚持了下去
: ...................
--
FROM 60.3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