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辽沈期间国军的最优策略是什么?
9兵团抢在东野主力南下前,提前下锦州,华北派兵接应
好处是半数国军能撤回关内,坏处是卫立煌可能和八兵团一起和TG谈个条件起义
【 在 MarcoPolo 的大作中提到: 】
: 凯申的策略?卫总的策略?还是杜光亭或者廖司令的?
--
FROM 17.81.43.*
那个时候大部分国军脱离防御工事已经没有什么战斗力了
沈阳的8兵团9兵团倾巢出动就是野战的靶子,龟速+指挥混乱是必然的,
到时候就是大号的辽西会战
甚至可以放在打锦州之前进行
【 在 hermas 的大作中提到: 】
: 抛弃郑洞国,沈阳倾巢出动救援锦州,华北出兵占领山海关和葫芦岛接应。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4.4
:
: ...................
--
FROM 17.81.4.*
陈毅对桂军的论述比较清楚,
封建关系紧密,不容易投降,但军纪极差
(解放军打下的每个桂军碉堡,都能发现里面都抓了好几个当地妇女)
【 在 dv5i 的大作中提到: 】
: 刘,粟,彪都说桂军能打。
:
--
FROM 17.81.43.*
桂军在早期和陈粟交手比较多,包括7军在内一开始都是进攻华中解放区的主力
桂军进攻能力一般,防守比较坚决,军队内部的封建依附关系紧密,不容易投降
相比桂军,陈粟一开始更喜欢打中央军,装备更好缴获更多,俘虏转化率也高
孟良崮战役前7军是国军一字平推时的最右翼,
张灵甫被围后7军也象征性的朝孟良崮方向运动了一下,被2纵给挡回来了
后来刘邓挺进大别山后,7军就被调回华中战场了。刘邓一直想吃掉7军,但客场作战错失了一些机会
白崇禧是个善于宣传的,天天喊他自己面对的刘伯承是“中共第一悍将”,借机吹捧自己和桂军(宣传效果还不错)
【 在 dv5i 的大作中提到: 】
: 粟裕等相当多高级将领在解放战争时期对国M党军队有过这样话:要分清哪些是国M党的精锐部队,一要看装备,美式装备的肯定是精锐部队;二要听口音,广西口音的部队一定也是精锐部队。如果既有美式装备又有广西口音,那绝对是国M党军中最精锐的!
:
--
FROM 17.81.43.*
桂军也是落后腐朽的部队,被消灭只是时间问题
他们在华东战场上经过的地方,老百姓对解放军都更加支持了
【 在 chaobill 的大作中提到: 】
: 说明桂军政治工作做得比中央军好
--
FROM 17.81.43.*
大别山主要是人口少,交通不便,大部队不好展开
另外由于桂系搞了很多年的保甲连坐制度,地方政权不好建立
这样打大仗伤员没法安置,刘邓部队无法打大的歼灭战
站住脚很困难,但还是站住了。
KMT在四周被牵制的部队远多于刘邓那些人,但也没机会吃掉刘邓了
甚至在刘跳出外线到平原地区打仗,KMT也吃不掉大别山里的邓
【 在 iceflare009 的大作中提到: 】
: 刘邓在大别山,伤员全部被白搞得地主武装杀了,非常困难。
: 太祖让粟裕下江南,减轻刘邓压力,粟坚决不服从。
: 刘邓只好分开,一个人在大别山坚守,一个人跑路。
: ...................
--
FROM 183.195.17.*
对于解放军来说,作战原则就是尽可能打歼灭战,避免打消耗战和击溃战
大别山一开始是客场作战,情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都不如以前
47年9月连续组织了两次围歼鲁道源的58师的战斗都没成功,
转头组织打吴绍周的85师也被敌人突围跑了
连续三仗没打好,刘邓主力部队1/2/3纵的士气非常低落
直到9月27日白雀园会议后,情况才有所好转,打了几个小胜仗
真正站住脚还是靠10月底高山铺战斗消灭整编40师的一万多人才彻底扭转局面
“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 在 iceflare009 的大作中提到: 】
: 大部队不好展开,不是刘邓的优势吗,到你这里成劣势了。你以为刘邓有多少人,他们是一路打过来的,
: 过汝河时就差点全军覆没了,损失惨重,
: 要不是国军有个旅长是秘密党员,命令部队朝天打枪,刘邓风险极大。
: ...................
--
FROM 183.19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