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雨田观史海
有关于我军获得辽沈战役胜利的原因,在史学界也是众说纷纭。绝大多数人在评析战争的胜负时候都会盛赞林罗刘的指挥,以及我我军在东北绝对的实力碾压。100万打50万,兵力2:1,胜利自然是水到渠成。诚然我军的领导力以及“硬实力”是战役获胜的关键。甚至于国军多次犯下的错误也是加速其战败的因素。

东野在锦州的炮兵(剧照)
但有一点我们不应该忘记,那就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军在后勤工作的方面遥遥领先,以及国军在后勤以及后方的腐败状况,也决定了其在战斗中的拉垮表现,远远落后我军,没有后勤凭什么和我军打。
因此,辽沈战役,后勤优势在我!
我军后勤:从无到强
在很多国军的战史、小说和民间段子中总是出现这样一个的桥段,那就是我军在辽沈之所以获得胜利,那就是靠着苏联大力支援我军,甚至还说出了苏联直接出兵帮助我军打仗的谣言。
实际上我军后勤和工厂,大部分还是最初的重装备是靠着“捡洋落”发展起来的。
我军1946年刚入关那会,因为日军败退太快的因素,当地随处可见日军遗弃的武器和军用物资。很多坦克、汽车和火炮都被搁置于荒野。而当时从延安日夜兼程赶来的延安炮校干部们在朱瑞的带领下搜山检海在野外寻找火炮,用粮食动员群众一起帮忙,甚至在三九寒天,还深入冻湖中寻找武器。而靠着前期捡的洋落和材料,我军建立了大量类型不一武器工厂,有生产炮弹、火炮、子弹,以及维修旧武器的工厂。在辽沈战役之前,我军在东北的后勤军工厂已经具有较大规模, 光是当时我军的军工人员和工人就有数万人规模。

东野寻找的到的日式加农炮
据不完全统计,在当时我军在东北大型兵工厂就有58座(不包括在苏控区旅顺的兵工厂),光1948年就生产了近2000门迫击炮和55万发迫击炮弹,山野炮弹45万发(多数是大连建新工厂生产的),从野外复装的山野榴炮弹还有将50万发。子弹年生产2000万发。这样高效的产量和捡洋落,才支撑起我军在辽沈决战的根本。
有了完善的军工后勤系统,我军在后勤调度上也是全面超过国军。
在辽沈战役开始前,就开始秘密用铁路和公路调动物资。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以东北马为领导的东北局后勤部门,在辽沈战役期间,下辖的运输部门和政府,一共为前线筹集了的粮食350万吨(平均一个士兵保证350斤)、油料1万多吨、子弹1200万发、山野炮炮弹20万发。除了粮食和弹药之外,还组织后勤纺织部门纺织了将近上百万件的过冬的棉衣、棉帽、棉鞋。极大地保证了战役的有序运行。

东北铁路资源
我军当时后勤运输牛到什么程度?
在廖耀湘占领彰武的时候,截获了在彰武的作战物资(当初新三军光运输彰武作战物资就花了三天),就这样以为是截断了攻打锦州的林总的命脉?但实际上无论是主席还是林总压根就看不上彰武的那点高粱米。早在南下锦州的时候,林总就在阜新开辟一条300里的马车与骆驼路。这一下子我军和国军的格局就高下立判了。可怜廖耀湘还在为了抢了几袋粮食而沾沾自喜,却不知道是林总给他张开了一张网。
从这也能看出当时我军的后勤有多强……
除了军工后勤,我军还动员了将近30多万群众和专职民工队伍,虽然没有淮海的450万规模,但也是远胜国军的民工数量。因此,在后勤上我军在东北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兵工厂、前线运输和支前体系。将后面的国军遥遥甩在脑后。
国军后勤:腐败不堪
国军从1946年之后,就一直占据沈阳、长春、锦州、四平等大城市和里面完善的工业设备。但即使在辽沈战役期间的,国军依然用着大量在1946年之前的武器弹药存货。这很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兵工厂的产量和生产速度简直感人。当时国军占领的沈阳兵工厂(军工署90兵工厂)号称当时亚洲最大的兵工厂,但年度山野炮弹产量才5万发,连当时建新公司的1/5都达不到。
大量的兵工厂因为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工人工钱发不起,都不来上班,除了沈阳、鞍山等兵工厂还在开工之外,其的小兵工厂甚至已经半年都没开工了。这和一直热火朝天搞生产,加班加点的我军兵工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军工后勤比不上我军,在辽沈战役期间,国军的运输也是其败亡的命门。
当初陈诚来到东北的时候,形势还没那么糟糕,因为控制出海口以及部分地盘,他还能将国军从十几万,扩充到30多万,但到了1948年之后,随着我军将东北90%的土地控制,国军只能龟缩在大城市里面,本身城市就不产粮,国军的补给只能全面靠在葫芦岛囤积的粮食,但虽然蒋在葫芦岛常年囤积粮食,但实际上这些粮食只能依赖空运,每天大概运输50万斤。

大决战期间缺衣少粮的国军
但这点粮食对于被围攻的这些城市来说根本就是入不敷出。而且很多国军高层利用这些昂贵的运输机运输烟酒、肥皂、雪茄、奢侈品等一些非必要的物资,从中牟利,从中可以看出国军内部高层有多腐败,都快火烧眉毛了还在投机倒把。
这也难怪当初廖耀湘在彰武缴获了几袋高粱米就走不动道,一是士兵们好久没吃饱饭了,第二是军官们终于开始干起老本行了。实际上廖耀湘在占领彰武期间之所以逗留几天,很大原因是通过汽车和飞机将这些高粱米和物资运回沈阳高价出售。国军这么搞连自己人也看不下去,在辽沈战役之后国军国防部出台的《东北会战军事失败之主因及共“匪”进据沈阳之措施与阴谋》中写道:
彰武攻下时,本可一鼓将“匪”之五纵队及十纵队歼灭于饶阳河以东地区,因彰武“匪”军遗留高粱米甚多,各部队专以抢运高粱米停留三天,坐失歼敌之机。
故而相对于我军而言,国军一开始在占领东北后,就没好好经营,以至于国统区生活水平直线下降,再加上东北国军贪墨成风,导致军工厂等产业根本就未能成为规模。而且在辽沈的时候,国军的运输线薄弱,后勤供应全靠飞机。这样的后勤,即使不进攻这几座城市,我军光靠耗能就能将其围困而亡。
双方之间对于后勤的建设,实际上也是战争期间双方战略的一个缩影,国军是思维的典型的“买办思想”,光想着外部的援助,而非自力更生,一旦援助停止就注定的受制于人。
这样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军队,想要获胜,无异于痴人说梦……
--
FROM 221.2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