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高敬亭是真可惜了,本来一将的位子是他的
他不愿意东进,连中央派来的戴季英都要杀,这种货色有能力不听指挥也没用。
【 在 liyiyouwanan (liyiyouwanan) 的大作中提到: 】
: 作为大股东,三野第一副40不遑多让吧?
--
修改:bhima FROM 139.205.198.*
FROM 139.205.198.*
主力东进是中央的命令,原根据地留少量人马就可以了,在抗战的大背景下在国统区继续国共对抗号召力是不足的。一将离开根据地以后就把刘英留在了原地,高敬亭就连起码的部队都不想出动,典型的山头主义。
【 在 iceflare009 (呵呵) 的大作中提到: 】
: 高是不相信国军,想保住自己的根据地,实际上没啥错误。抗日就不要自己的根据地了,
: 八路军去山西抗日,也没说放弃陕北根据地,大家都去山西前线
: 就是上面没人,没人保。
: ...................
--
修改:bhima FROM 139.205.198.*
FROM 139.205.198.*
江浙一带当上了武器遍地都是,叶飞过去后武器多到甚至能支援后方还有富余,到底是哪的条件好不言而喻。
【 在 iceflare009 的大作中提到: 】
太祖也是抗日的,他放弃延安根据地了吗,
保留一块根据地不好吗
实际上就是叶挺缺少根据地建设的经验,不懂根据地的重要性
--
FROM 139.205.198.*
陈是在新根据地,高是在老根据地,这两个根本没有可比性。陈可没有呆在延安不过黄河,中央的精神就是以华北的新根据地换南方的老根据地,不领悟这一点的成不了高级干部的。抗战结束后中央还一口气把南方八省的部队北撤,按照高的逻辑铁定又是不肯开拔了。
【 在 iceflare009 (呵呵) 的大作中提到: 】
: 他准备调2个团过去吧,路上不知道为啥又停住了。
: 看陈大将,刘邓准备创建游击根据地,让陈再道去冀南,他是副旅长,刘邓让陈大将调一部分部队给陈带去冀南,陈只给了几个警卫员,一个连都不舍得。
: 刘邓调不动,陈大将说有啥仗直接让我打就行,别找我要人。
: ...................
--
修改:bhima FROM 139.205.198.*
FROM 139.205.198.*
一将的七战七捷两淮还是丢了,黄克诚在去东北前就建议放弃苏中,因为在优势敌人面前守不住的,一将能够七战七捷是淮南在给他拖着中央军主力,等淮南丢以后敌人主力介入他马上就逍遥不了,拼命要山野不管山东来救他。高敬亭如果自己不想走可以把部队交给新四军自己开新局,自己不走也不让部队走还要枪杀中央来人,他的悲剧是注定的。
【 在 iceflare009 的大作中提到: 】
粟坚持不北撤,不是一点事没有,还被粟粉天天吹7战7捷,陈老总早让他北撤了,
让他下江南,他也不服气,
--
修改:bhima FROM 139.205.198.*
FROM 139.205.198.*
李先念西路军回来后都在延安呆了一段时间才外放的,高敬亭估计没有这个耐性。
【 在 Deepmountain (高山云海) 的大作中提到: 】
: 嘿嘿,所以就是下限的结果
--
FROM 139.205.198.*
1945年9月,苏北的新四军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向中共中央发出一封长信,提出了战略思考。
今天看来,在当时的整个中国,黄克诚的思路是迥然不同于别人。
他从国共双方力量的对比分析,认为中共和国民党一面纠缠一面攻城略地的战略是错误的。国共双方力量的发展,已经超越了游击战的时代,大兵团运动攻坚成为时代的必然,依托有利形势主力集结建设巩固的根据地并组建大战略区成为现实的必然。
在这种思考下,黄克诚明确建议中共中央,全面放弃南方的孤悬江南的不牢固的根据地,集中力量抢占东北和绥远,依托苏联发展力量。
黄克诚的思路后来被中共总结为向南防御、向北发展,其实质是放弃国军卧榻之侧的争夺,竞投国军的空门争夺东北和绥远。
对于国军来讲,限制共产党的发展是重要的,但快速接管富庶的江南更加重要。
中共中央接受黄克诚的建议后,国共两党虽然仍然不停的发生激烈的冲突,但大体是国军快速恢复在江南的管理,而共军快速北上集结。
这是非常有趣的一幕,国共都在大进军,都在抢地盘,不同在于共军是一面放弃南方的地盘,一面抢占北方的地盘。
从历史发展的走向看,中共之所以最终能够打败国民党夺取政权,东北根据地的建立起到不可取代的战略作用。
严格讲来,战略规划解放战争布局的不是毛泽东,也不是刘少奇,而是黄克诚。
但是,解放战争前期,中共开局不利,损失非常的巨大,其原因就是中共对黄克诚的战略思考进行了两个极大的战略性修改。
黄克诚在长信中,明确提出一定要抢占绥远。绥远的地理位置北接外蒙而南连陕甘宁晋绥根据地,中共一旦控制绥远,就可以通过外蒙获得苏联的直接援助,而且可以通过外蒙直接联系林彪的东北和聂荣臻的晋察冀热辽,也就是说林彪可以很轻松的到大西北和毛泽东亲密交谈。中共对于绥远认识的不足,没有敢于放弃其他战略要点集结力量占领绥远,力量过于分散的结果是处处争夺、处处丢失。
黄克诚在长信中,明确提出粟裕指挥的新四军第一师,是新四军的核心部队,是重要的军事力量,但因为其根据地苏中直接邻接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区域宁沪杭,对于国军威胁太大,一定会遭到国军的围攻,一定在苏中不能生存,必须放弃苏中根据地向北发展。
【 在 SuperInter (Cocacola)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们啊,完全是情绪化发文,给你们贴一篇论文梳理下前因后果。
: [upload=1][/upload][upload=2][/upload]
--
FROM 139.205.190.*
中央一开始就是胃口太大结果很被动,聂荣臻那边同样是这样,集中晋察冀和晋绥兵力夺取石家庄太原,这在那个时段是不现实的。
【 在 sumrainbows (夏天彩虹) 的大作中提到: 】
: 黄的电报确实是独到。
: 东北总根据地,陕甘,晋察冀,山东重点,其他为游击。战争进程和他设想差不多。
: 里面对粟一师用的是“坚强主力”
: ...................
--
修改:bhima FROM 139.205.234.*
FROM 139.205.234.*
问题是tg当时的武器连大同都打不下,要夺取三路四城明显是操之过急。黄大将比太祖早半年多就预见了这些困难,他提出的收缩主力打歼灭战的思路明显比太祖的大踏步不要后方的进攻要靠谱。
【 在 lazygamer (lazygamer) 的大作中提到: 】
: 要结合当时斯达舒强迫中共,停止武装斗争,参加和谈来看问题。
--
修改:bhima FROM 139.205.234.*
FROM 139.205.234.*
在mzd考虑中的南线作战计划,更重要的是,在全面破裂后准备以晋冀鲁豫
野战军主力五万人、山东野战军主力五万余人、华中野战军主力四万人,分别出击
津浦路徐州、蚌埠段及其两侧地区和蚌埠、浦口段及其东侧地区,在野战中消灭敌
人有生力量。在上述作战胜利后(不一定要取得开封、徐州),可考虑以晋冀鲁豫
和山东两军主力南渡淮河,向大别山、安庆、浦口一线挺进。这是一个大踏步挺进
的计划。
【 在 lazygamer (lazygamer) 的大作中提到: 】
: 要结合当时斯达舒强迫中共,停止武装斗争,参加和谈来看问题。
--
FROM 139.205.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