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战争烽火中的胶东兵工事业
从抗战之初的“一担挑”“修械所”,到圈杨家兵工厂,再到完善的兵工体系,生产方式由机器工业式的专业生产厂取代手工作坊式的修械所,胶东兵工事业在战火弥漫的岁月里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山东军工的主力”“华东军工的主要部分”,生产的武器弹药源源不断地供给胶东、山东和华东战场,在山东乃至华东兵工史上树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白手起家
1937年12月24日,中共胶东特委发动天福山起义,举起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的红色旗帜,建立了胶东人民第一支抗日武装。当时,抗日武装枪支弹药非常匮乏,加上经历多次战斗,枪支损坏严重,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为及时修复损坏的枪支,1938年3月,“第三军”一大队在文登李家庄村建立了6人修械所,三支队攻克掖县县城后筹办了一座小型兵工厂。这样的小型修械所虽然暂时缓解了枪械损失的状况,但只能做一些简单修复枪炮的工作,而不能承担制造枪支弹药的任务。
1938年3月,为保证枪支弹药供应,“第三军”总部决定在黄县县城东南的圈杨家建立兵工厂。4月下旬,军部修械所、“第三军”二路修械所、掖县兵工厂相继并入圈杨家兵工厂。到下半年,兵工厂已有职工200多人、机器设备50余台,每月生产步枪30余支、迫击炮4门、炮弹300余发、复装子弹万余发、手榴弹500枚、地雷200余个。这些枪支弹药迅速装备了“第三军”各个支队,成为这支抗日队伍武器补充的重要来源。
1939年春,日军进犯蓬黄掖抗日根据地。经过20多天的艰难跋涉,兵工厂迁至平度县涧里村,划归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建制,改称五支队兵工厂,1940年又改称第一兵工厂。11月,栖霞县北路家沟村的蓬黄战区兵工厂并入第一兵工厂。由于战时环境变化,兵工厂多次迁移,几乎每次迁移都会遭受严重损失,但每次重创后总能快速恢复生产,在修复枪支和生产子弹、手榴弹、地雷的同时,开始制造步枪、捷克式轻机枪、迫击炮、炮弹等武器弹药。
1942年11月,日军开始冬季大扫荡,兵工厂不得不掩埋机械设备,军械生产转入低潮。1943年底,随着抗战形势逐步好转,第一兵工厂规模随之扩大,生产的枪支弹药源源不断地运往作战部队,有力支援了胶东抗日根据地的武装斗争。
--
FROM 101.241.3.*
燎原胶东
1938年9月,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和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合并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后改称山东纵队)第五支队。1939年7月,第五支队在掖县李家庄、连儿夼一带组建胶东第二兵工厂,又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兵工厂。1941年2月,兵工厂奉命迁驻栖霞县喇叭沟村,1942年初又迁至牙山腹地,隐蔽在深山之中。当时,兵工厂拥有职工200余人,除生产地雷、手榴弹、枪弹外,还制造82毫米迫击炮及其配用的炮弹、75毫米山炮炮弹。
1944年3月,为解决八路军的攻坚武器问题,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要求自行研制平射炮。兵工厂的技术人员凭借一张从日本画报上剪下来的平射炮图片和缴获的十几发“八八式”穿甲炮弹,用东海城隍庙锯下的钢柱代替炮管钢材,用缴获的日军汽车弹簧代替复进簧,用车床代替大型冲压机,加工铸钢制造炮弹壳。经过三个月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功试制出一门平射炮和十几发炮弹。1944年8月,自制步兵炮第一次参战,攻克了号称“铁打的水道”的牟平水道据点,许世友司令员以兵工厂驻地牙山为名,将平射炮命名为“牙山炮”。仅靠一张画报图片就试制出具有战斗力的平射炮,这在当时被称为胶东兵工的传奇之作。如今,这门大炮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junshi博物馆内。
1941年3月,以东海兵工厂为基础,“第三军”在文登县泽头镇的上泊子、大宋家建立了胶东第三兵工厂。1941年春,胶东第四兵工厂在栖霞牙山北麓高家沟村成立,后迁至清香固、李老铺、河东等村。同期,胶东区委在牟平鹊垛山区建立了胶东第五兵工厂,主要生产枪械,第二年月产轻机枪就高达18挺,到1943年,胶东主力部队每个排可配备一至两挺轻机枪。第三、四、五兵工厂的建立,极大推动了胶东兵工事业发展。
1944年9月,胶东军区与胶东行署抽调东海工业研究室的主要技术力量,组建胶东工业研究室,专门从事兵工生产技术研究,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外籍专家充实进来,同时从上海、香港甚至国外购置了一批技术资料和仪器设备。到1947年,研究室人数达到320人,科研成果越来越多,在淮海战役、孟良崮战役、潍坊攻坚战等大小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其培养和造就的一大批科技人才,成为新中国工业生产和科研战线上的中坚力量。
【 在 hotpear 的大作中提到: 】
: 从抗战之初的“一担挑”“修械所”,到圈杨家兵工厂,再到完善的兵工体系,生产方式由机器工业式的专业生产厂取代手工作坊式的修械所,胶东兵工事业在战火弥漫的岁月里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山东军工的主力”“华东军工的主要部分”,生产的武器弹药源源不断地供给胶东、山东
: 突匠。谏蕉酥粱な飞鲜髁⒘瞬豢啥〉牡匚弧
: 白手起家
: ...................
--
修改:hotpear FROM 101.241.3.*
FROM 101.241.3.*
1946年6月,国民党单方面撕毁“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爆发。为扩大军工生产支援前线,胶东军区兵工总厂加紧整合、建设新厂,致力扩大生产,胶东兵工事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1946年7月,胶东第六兵工厂在昆嵛山区高家庄成立,之后合并了东海jun分区造枪厂、弹药厂及修械所。到1948年,全厂拥有职工1223名,100马力汽轮机、240千瓦发电机及各种车床100余台,研制出一次能钻4条枪筒的深孔钻床,为胶东地区首创。
【 在 hotpear 的大作中提到: 】
: 燎原胶东
: 1938年9月,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和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合并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后改称山东纵队)第五支队。1939年7月,第五支队在掖县李家庄、连儿夼一带组建胶东第二兵工厂,又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兵工厂。1941年2月,兵工厂奉命迁驻栖霞县喇叭沟村,19
: 42年初又迁至牙山腹地,隐蔽在深山之中。当时,兵工厂拥有职工200余人,除生产地雷、手榴弹、枪弹外,还制造82毫米迫击炮及其配用的炮弹、75毫米山炮炮弹。
: ...................
--
FROM 101.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