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张爱玲与抗美援朝
张爱玲极其瞧不上tg,然后润到香港。
在香港张爱玲这种以前的食利阶层才发现自己拥有的技能竟然不足以维持生存。
就在这个时候,美国人拉了张爱玲一把。
据相关资料显示,张爱玲经常从美国的情报部门那里拿钱。
为什么美国情报部门会给张爱玲钱,就是因为抗美援朝爆发之后,美国吃了巨大的苦头,这才发现自己的情报部门对于新中国的工作是非常不足,于是开始打撒钱招募精通中文、英文的双语人才。
然后张爱玲属于重点拉拢的人员之一。
为什么会拉拢张爱玲,是因为对于情报部门来说,“对德国士兵撒希特勒只有一个蛋蛋的传单”也是一个重要工作。张爱玲的政治立场、文字功力、名气都太适合了。
为了配合美国情报部门的工作,张爱玲拿钱写了两部小说:《赤地之恋》与《秧歌》
这俩小说,一个是说土改的,一个是说抗美援朝的
和土改有关的小说,就大说特说土改里地主多惨
和抗美援朝的小说,就把志愿军战士描写成被洗脑了战争机器
张爱玲接的这活,就是高级版的撒传单呀。
我觉得本版的一些人和张爱玲差不多,一方面诋毁抗美援朝,一方面又在享受抗美援朝的红利。
--
修改:TaoTeChing FROM 106.122.110.*
FROM 59.61.124.*
情报部门不一定就是去搞情报呀,比如散播希特勒只有一个蛋蛋的传单算不算情报部门的活?
张爱玲后来写了2部小说,《赤地之恋》与《秧歌》
这俩小说,一个是说土改的,一个是说抗美援朝的
和土改有关的小说,就大说特说土改里地主多惨
和抗美援朝的小说,就把志愿军战士描写成被洗脑了战争机器
张爱玲接的这活,就是高级版的撒传单呀
【 在 hooge 的大作中提到: 】
: 张爱玲有啥情报价值?
: 让她去睡某某人套情报?不明白。
--
FROM 120.40.95.*
怪不得教员说拿枪的还乡团没了,换成拿笔的还乡团上来了
【 在 W760 的大作中提到: 】
: 土改的没毛病,对地主确实太狠了,从此几千年中国乡绅绝迹了,文化断层
--
FROM 106.122.110.*
土改的暴力程度比起欧美的自由平等的老祖宗:法国大革命是更激烈还是逊色不少?
【 在 Rayn 的大作中提到: 】
: 海外对某组织的暴力土改有一整套的研究批判,从暴力土改的理论到执行,再到世界范围内土改的研究对比。一些现象可能是存在的,但如何在整体性上把握。
: 贫下中农对某组织及其领导下各种运动的支持,他们最大的问题是对此的解释很牵强。
--
FROM 106.122.110.*
你是不是要哀叹30年的启蒙失败了?
【 在 diamonddust 的大作中提到: 】
: 看了下面所有的re,惊讶于现在水木的风气。
:
: 张爱玲极其瞧不上tg,然后润到香港。
: ...................
--
FROM 106.122.110.*
你的意思是:美国、德国已经把《我的奋斗》解禁了?已经不只是可以小范围传播,可以跟圣经一样摆在书店里大面积销售了?
啥时候的事情,麻烦给个新闻链接
【 在 qlogic 的大作中提到: 】
: 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害怕文学能够灭国吧
--
FROM 106.122.110.*
在全部3500多条注释中,历史学家试图戳穿书中所宣扬的思想,逐一批驳希特勒的政治宣传。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德国解禁了
: 前几年的事吧
: 不过好像出版是为了批判研究的,不是为了学习
: ...................
--
FROM 106.122.110.*
芝加哥大学的英文系教授Richard Jean So(中文名“苏真”)在题为《文学信息战:张爱玲,美国国务院与冷战媒体美学》论文中提及,张爱玲在1952年底就申请了美国情报总署驻港办事机构的工作。正如张扬教授在书中披露的大量史料表明,香港那时候是英美情报人员熙熙攘攘往来的“监听站”和“招募站”,所以张爱玲自然很快被美国人注意到。情报总署驻港机构的文化工作处处长理查·麦卡锡“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他要招募这个文学天才,完成美国的东亚情报部署任务”,所以他在1951年底就跟踪张爱玲,进入她的住处当场招募;张的申请很快被接受,并于1952年开始工作。为美国政府,工作了3年。
?历史学的强大之处在于拥有综合型的理论分析框架。“张爱玲融入到一个新成立的国际媒体体系之中,该体系对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冷战行动十分重要”。张之所以被重用,在于“文学被视为传播信息的有效工具”,最终,“张爱玲的一生与政治分不开,因为她的经历让美国在东亚的帝国野心昭然若揭,同时也揭示了美国政府怎样招募张爱玲这样的流散作家开发新的写作模式”,然后为其政治目的服务。张,蛮配合。
?1948年,哈里·杜鲁门签署史密斯-蒙特法案,美国情报处及其辅助机构从此诞生,该情报机构旨在充分利用新兴的媒体技术对全球信息进行控制。后来的艾森豪威尔政府增加了对其资助,“把美国情报总署在美国冷战政治策略中的地位提升到了核心”,“情报总署的作用是创造性地描绘美国政策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合法愿望之间的联系”。注意的是,为了甩开“propaganda”的包袱,拉扎斯菲尔德等学者找到了另外一个词汇:“information”。但那时候,显然不便于从中国大陆获取“information”,那么张爱玲这样的文学天才便有了用武之地。她的文学技巧利于构建“文学信息战”,她的文学理论也适合这一点:在她的“被调解的低语世界”里,“文学发挥着流言和闲话的功能”。
?张爱玲的小说《秧歌》就是以上合作的产物。麦卡锡决定在宣传策略中加入新东西,输出基于情感和文学基础的“information”。美国情报总署在东亚地区的宣传任务就是这些,需要散布“流言”。“张爱玲的任务是根据自己掌握的中国民族志知识和与其相关的内幕”,把当时的中国农村变成一个“获取和散布information的场所”。具体执行起来的画面倒很寻常:
“麦卡锡承认,他欣然地把自己对故事的思路灌输给张爱玲。他效仿施拉姆称,小说用形象的语言让事实充满丰富的现实感。”
“在向中国的对手传递中国信息的过程中,她本人正在被工具化。
【 在 haitun8 的大作中提到: 】
: 张爱玲搞这种事,这个有证据吗?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ad mini 5」
--
修改:TaoTeChing FROM 140.243.0.*
FROM 140.243.0.*
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554840624988350《秧歌》中文单行本先由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出了,一年后英文版才经麦卡锡促成在美出版。《秧歌》的后跋里,张爱玲开头即写道:“我想借这个机会告诉读者们我这篇故事的来源。这也许是不智的,认为一件作品自身有它的生命。解剖它,就等于把一个活人拆成一堆脏腑、筋肉、骨骼,这些东西拼凑在一起也并不能变成一个活人。”但接下来,她仍旧还是为小说里的重要人物和情节一一说明来处。1954年10月,用中文写的《赤地之恋》由香港天风出版社出版
【 在 qlogic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觉得你恐怕不知道,赤地之恋和秧歌这两本书最初是用英文写的,不是给中国人看的吧
: 。
: 听风就是雨说的就是你这种人。
: ...................
--
FROM 140.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