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左宗棠收复新疆,到底难度怎么样
“西北三马祖上甚至都不是一个教派,马鸿宾是老教,马步芳是新教”
要说他俩的祖上,马海晏和马千龄,其门宦虽一个是毕家场一个是花寺,都它们都是虎夫耶的分支。实际上,他俩都是跟着马占鳌混的,很难说教派上差多远。
而“新教”如果是指伊赫瓦尼的话,那是后来马麒/麟那一辈儿的事儿了,高潮要更往后了。其本质就是借新教压制青海既有的大小门宦。而实际上,这个路数其实马鸿逵也整过的。。。
【 在 bocaijun 的大作中提到: 】
:
: 多隆啊想杀光的,但是事儿干一半他就死了。他没死的时候西北当时汉人就自发给他建多公祠了。现在都没有了,哎,还有左公祠,刘公祠。左宗棠是剿抚并用,除了白彦虎等顽固派不接受投降,招降了大批回军,以回制回。民国时期的三马就是这批人后代。而三马清代后期西北地位稳固也不完全因为帮了左宗棠,而是这批人中有些清末随董福祥(他是刘锦棠手下,刘锦棠是左宗棠手下)回北京抗击八国联军,这批回回很多后来死在北京。像三马之一的马鸿宾的父亲就死在了北京,遗骨很晚才由李宗仁找到送回去。西北三马祖上甚至都不是一个教派,马鸿宾是老教,马步芳是新教。但是民国政府对于民族问题某种程度比我们苛责多,无论三马还是广西的白崇禧通通只承认自己是信伊教的汉人。后来随蒋去台湾的回回国军包括家属也有7万多,但是湾湾没有对这批人有宗教支持,几乎这批人后代都被汉化回来了。
--
FROM 61.51.76.*
总的来说,这个“决心”,大体值五、六千万两银子的样子。。。
【 在 newre 的大作中提到: 】
: 朝廷的决心,值多少银子?500两?
:
: #发自zSMTH@如有雷同 纯属巧合
--
FROM 61.51.76.*
不算之前平陕甘回变,只看之后收复西域几年间的筹备、实施、善后所用军费,总体以5000万两计:
1、其中一半左右来自各省“协饷”。的确,到了同光之间,清前中期调拨军费的户部“酌拨”制度已经几乎无以为继。所以咸同以降,邻省“协饷”的方式便占据了主流。这些协饷一般来自该省税款厘金或某些官办经济的收入。虽然各省的封疆大吏们,有一定的自主性,但在同光之间,清廷的威信尚且还在,这些款项(其实还有物资)得以输送西征之用的大前提,是清廷的调拨和统筹。左能靠公务和个人关系做到的是,让督抚们尽量少拖延或至少是最终能给到一些。而仅凭这一点,就是之前的几任甘督做不到的了。更何况,左的协饷还是全国范围内的协饷。
2、再一个大头,是占两三成左右的“华洋借款”。能借到并且操作此事,的确要凭左之前在东部地区所积累的人脉资源。但这部分钱,是以东部几省的江海关税银为抵押的,之后还款也是来自于此,有关税背书也是此事可行的一个大前提。
3、然后还有一部分是户部酌拨的(这既是你前贴所说的“只给了500万两”)以及陕甘两地自身的税银。
4、从数量上,再然后才是左“自筹”的部分。而且这其中主要的方式,也是比如用福州船政局的船自行运盐而获利以及其他从各省盐务上想出来的法子为主。
总的来讲,应该说,左能在上述框架体系内,筹到数千万两的军费用于西征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但毕竟仍然是不能脱离清廷的财政体系的。这个逻辑关系可以用“隋炀帝挖运河”来类比。很多人对隋炀帝此举的理解是“隋炀帝在几年时间内,挖了几千里的运河”。但实际仔细想一下就能发现,以当时的生产力而言,这是不可能办到的。杨同学实际做的,是沟通和清淤了几条既有的运河。而实际上,光是如此也已经是极大的工程量了,但这还是人力所能及的。
比之左西征之事,如上所说,左能在清廷的财政体系下,几年间筹到几千万两用于西征(这还不算同样甚至更为艰难的物资筹集),这已经是非常牛逼的事儿了。但客观上说,这仍然是有清廷背书并且一定程度上的支持才能办到的。如果左脱离清廷财政甚至政治体系,独自就可以筹到几千万军费的话,那早就没有袁世凯啥事儿了。。。
所以,回到咱最初讨论的问题,清廷的“决心”的确是要真金白银的花钱的。
【 在 newre 的大作中提到: 】
: 印象里军费只给了500万两。后来左公自筹的经费,是占大部分。
:
: #发自zSMTH@如有雷同 纯属巧合
--
修改:molar FROM 61.51.76.*
FROM 61.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