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1900-1949中国也是对外开放的
你算错了?83年较82年增产9.24%
产量 按每kg化肥7.5kg粮食剔除后产量
1982 35450 24099.5
1983 38728 26279.5
【 在 lsnirvana 的大作中提到: 】
: 另外,我查到的数据是83年增长是8.46,剔除化肥因素应该增长比8.46更低吧,怎么可能还超过9了呢?
--
FROM 106.120.64.*
“应该”的理由是什么?按你的理论,从958改到996之后,除了改的当年发力之外,之后每年都还会发力?
今年的公社有什么理由会比去年的公社更加发力?今年的包产到户有什么理由会比去年的包产到户更加发力?
65-76的数据已经说明了,这个机制就是不会持续发力,你应该尊重事实。
【 在 lsnirvana 的大作中提到: 】
: 如果这样,那就意义不大啊,制度应该是每年持续发力的,否则稍微时间一长,摊到每年效果就很低了。
--
FROM 106.120.64.*
剔除后是9.04%
你是不是根本没有计算啊?
另外这里蕴含的前提是那位网友提到的每kg化肥贡献7.5kg粮食。
【 在 lsnirvana 的大作中提到: 】
: 也就是说剔除化肥因素,这个增长率还增加了?
--
FROM 106.120.64.*
很简单的道理,改开是多种政策的组合拳,有成功也有失败,我只关心包产到户有多少作用。
【 在 lsnirvana 的大作中提到: 】
: 很简单的道理,我们说改开,说的是改开几十年带来的经济增长,不会拿某几年来说问题,那样体现不出改开对于经济增长的意义。
--
FROM 106.120.64.*
你我的根本分歧在于对于农业经营体制到底是持续起作用还是只能一次性起作用,这个,建议你先拿出数据来支持你的观点吧。
你选12%那一年的数据,如果能够分析出增产的原因是自然条件之外的其他原因当然有价值,一样能帮助我们找到促进增产的因素,有助于后续的改进。
现在我的观点是,前述的数据和计算表明,82、83这两年连续的增长没有除包产到户推广之外其他的因素能更合理的解释。
【 在 lsnirvana 的大作中提到: 】
: 持续发力,就是比较长期的时间跨度下的,平均每年增长了,这才是有意义的数据,否则的话,我选个12%那一年来说明问题可以么?
--
FROM 106.120.64.*
你的“官方数据“错了
按官方数据是9.24%
见附件85年鉴。
【 在 lsnirvana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的意思是,官方数据就是83年粮食增产8.46%,这是剔除前的数据
: 你的9.04是剔除化肥因素后算出来的吧,确实比剔除前增长率更高了啊。
--
修改:hotpear FROM 106.120.64.*
FROM 106.120.64.*

如果一个政策是通过调动积极性发挥作用,那么不可能持续发挥作用,你卷到996极致之后再怎么发挥作用?
【 在 lsnirvana 的大作中提到: 】
: 对啊,改开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几十年跨度下的平均增长率,而不是某几年的增长率,如果只是短期的高速发展不一定是好事,很多国家追求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经济发热的时候甚至故意降低增长率。
: 如果追求一个政策对于粮食产量的作用,也是同样道理,时间跨度越长,越有价值,一个制度的建立很麻烦的。
--
FROM 106.120.64.*
我没打算评价好坏,只对当年是否发挥过作用进行分析。没有一个政策是完美无缺的,如果因为长期存在缺点而否认其短期作用,不是科学的态度。
【 在 lsnirvana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的意思是,一个政府,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如果短期衡量数据,很容易出现故意打鸡血的情况,如果拿短期衡量比较不是好事,很容易被钻空子,能做到长期体现出来,才是好的政策。
--
FROM 106.120.64.*
你确定如果你施行996十年,后边9年能跟第1年有一样的增长率?后边那9年就算增长,也跟996无关了。因为前一年也是996,没有变化。
【 在 lsnirvana 的大作中提到: 】
: 类似996机制其实还是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起作用,只不过过去不叫996罢了,所以我的意思是一定时间跨度,比如10年。
--
修改:hotpear FROM 106.120.64.*
FROM 106.120.64.*
但是在已经达到高强度劳动的基础上,下一年就会高无可高,这个时候下一年的增长就跟这个无关了。
类似996的还有三班倒,一开始施行自然会效果显著,但是第二年第三年,就不会持续为增长贡献力量了。
【 在 lsnirvana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说实话,个人感觉改开后经济增长对于工作强度依赖还是挺大的,科技含量其实不多,而改开后的增长确实体现在长期这个点上,所以高强度劳动对于经济增长感觉确实是持续起作用的。
--
FROM 106.12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