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1900-1949中国也是对外开放的
有道理,支持你在这个问题上的阐述。
改开前经济发展肯定有一定进步,但是确实比改开后差很多,而和科技发达的西方交流,除非真没有办法,只要最终得大于失,那么就是理性行为,直到双方科技差距没那么大了,那时候说不需要西方才有底气。
【 在 canoeheu 的大作中提到: 】
: 啥时候30年世界第三了?隔壁越南倒是给自己封过第三军事强国,我们教训过他,如何你说的世界第三是军事第三,勉强还能听得下去,不会吐……
: 然后你说200亿搏3000亿,越南投的人和财不是钱?苏联没投入?老美这种收割世界的,3000亿算个球,我们就得勒紧裤腰带……尼克松访华跪舔不跪舔另说,如果真如你所说,老美这种为了利益为了目标,不是一层不变,难道不是更可怕?
:
--
修改:lsnirvana FROM 120.244.232.*
FROM 120.244.232.*
逻辑并不是完全没道理,但是极端了,这样能总结出并不一定开放就能发展经济,但是不等于不开放就能更好的发展经济,自力更生的精神没错,但是不等于把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割裂开来,两者结合才是最强大的,很多事情本来就是综合衡量得失,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中国78年后开放成功的最大因素,一个是西方的经济科技比中国各方面发达太多,一个是西方愿意用比过去更公平更重视的角度去看待中国(朝鲜战争的胜利以及中国在面对美国苏联表现出来的韧性让认同强者西方人更加尊重,参考泽连斯基在欧美的趾高气扬) 一个是经历了社会主义洗礼的国人组织性更强(政府对于社会的管理影响普及到边边角角,基础教育的普及)变得更适合工业化大生产了,缺了任何一个,开放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这也是解放前为啥开放效果很差。
改开前对西方开放度很差得原因也不是中国愿意不愿意问题,而是双方一开始意识形态得差异,美国国内是反共产主义的,西方不喜中国,一边是关系密切价值观共同点很多的苏联,一边是对中国不冷不热的欧美,加上中苏千丝万缕的联系,最终只能选择苏联这边而已,这个时期厚着脸皮求西方其实效果也会很差,得不偿失而已,但是后来既然找到了机会,让西方认识到中国的价值(对苏联的价值,廉价劳动力市场价值),那么开放就是必然行为。
【 在 seeasee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是相当开放的。
: 量中华物力,结与国欢心。统战工作刚刚的。
: 租界,领事裁判权都交出去了。
: ...................
--
修改:lsnirvana FROM 120.244.232.*
FROM 120.244.232.*
这倒不是问题,卡脖子是确实存在的,技术引入成功同样存在甚至多得多,外贸型国家不重视创新更重视技术引入是必然的思维惯性,但是国人现在确实也因为卡脖子重视创新,应该会慢慢补这些课的,这点中国比毛子做的好,当然也是因为我们曾经有过重视自力更生,且没有否定自力更生,所以我认为结合起来就挺好,很多东西感觉对立不如结合起来好。
同时改开毕竟也带来了高速发展,可以把改开看作是:高速经济发展且创新在跌跌撞撞中前进,我倒觉得改开真正存在的问题是一些不公正竞争以及不公正竞争带来的一些问题。
【 在 seeasee 的大作中提到: 】
: 对外开放就是用台积电造芯片,买ASML.
: 如果不用到现在还没国产手机用, 也没有长江存储。
: 但是说卡你就卡你,帝国主义赏给你的,随时能收回去。
: ...................
--
修改:lsnirvana FROM 120.244.232.*
FROM 120.244.232.*
首先总体来说,改开前很重视武器建设,改开后很长一段时间确实不注重武器更新换代,比如飞机很长一段时间只出了一个歼八,80年代确实断了很多武器研发项目,那段时间应该有个空窗期,钢盔问题不过是其中细节问题罢了,这点从tg很多文章都能体现出来。
另外,你对军队的本质不了解,军队分防御和侵略两个功能,当军队防御时候,就是用训练过的有装备军队去拼命而避免手无寸铁民众的巨大损失,任何战争,同样情况下,这两者牺牲比例都是巨大的,同时也是避免国家利益被掠夺带来的重大损失,当军队侵略时,对方肯定会抵抗,多少都会有牺牲,说白了,就是用军队的命换取国家利益和更多平民生命,而军人也是民经过训练的,从本质上来说,军队就是用生命打仗争取更多国家利益的,我们很难决定一个国家军队到底是用于防御还是侵略,所以军队的战斗力能打胜仗才是核心问题。
中国军队改开前就定位是防御型的,除了保护国家利益,还有保护本国更多平民生命的作用,且战斗力比绝大多数有你所谓有钢盔的军队战斗力高,这才是本质问题,判断军队问题荒唐不荒唐看战斗力和战争结果,武器装备只是一个表现而已,比如美国打越南战争输了,人命丢了,国家利益也没攫取到,这就是荒唐,对美国国内影响很大,尽管美国人的武器装备是世界最好的,而你说的钢盔问题影响了什么呢?
【 在 wuhuadasha 的大作中提到: 】
: 所以说那是个荒唐的年代
: 世界各国都装备钢盔,就奇葩领导觉得不用装备
: :
--
修改:lsnirvana FROM 120.244.232.*
FROM 120.244.232.*
有两个要素计入了么
1.每年化肥产量变化,还有化肥产量变化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个人感觉关联不是线性的,应该某个阶段效果最强,前后期效果比较弱,需要专业的相关农业知识)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向,当一个国家核心目的只有发展经济,对于经济方面的人才,资源,资金的投入肯定投入比重更大,这个肯定是有影响的,而农业不像今天,占产业比重还是比较大,也受重视,客观规律上就是投入越多,效果越大。
如果更多了解那个时代,感觉还有其它要素。
【 在 hotpear 的大作中提到: 】
: 之所以重点考察82、83年,是因为82年一号文件给联产承包责任制定了调,之后才是全国推广。所以在同等生产力水平下评估包产到户对生产有没有作用,有多大作用,主要应当看这几年。在相同经营体制下长期的增长,则主要是水、肥、种、农机、天气等其他因素了。我前边列65-76,说明不了包产到户比公社强,只是为了找到一个增长率的基准值(非经营体制因素下)。82、83年的增长明显突破了这个基准,排除其他各种可能导致变化的因素,就只剩下包产到户这一个因素了。
: 如果有别的因素构成主要影响,并不需要多复杂的模型,简单的线性估算一样能看出作用来。
:
--
修改:lsnirvana FROM 120.244.232.*
FROM 120.244.232.*
关于化肥产量对粮食总产的作用,举个例子,中国耕地面积大概是20亿亩,而化肥产量肯定从极少慢慢增加对吧,那么极端例子,化肥使用面积从1000万亩到1亿亩化肥产量增加了10倍,但是很显然,对于粮食总产量以及亩产效果肯定有限,因为绝大多数耕地没有使用化肥,反过来,化肥使用面积从2亿亩到20亿亩,化肥同样也是增产10倍,这个阶段对于总产量以及亩产增加就很惊人了,然后再后面增产效果会直线下滑。
【 在 hotpear 的大作中提到: 】
: 之所以重点考察82、83年,是因为82年一号文件给联产承包责任制定了调,之后才是全国推广。所以在同等生产力水平下评估包产到户对生产有没有作用,有多大作用,主要应当看这几年。在相同经营体制下长期的增长,则主要是水、肥、种、农机、天气等其他因素了。我前边列65-76,说明不了包产到户比公社强,只是为了找到一个增长率的基准值(非经营体制因素下)。82、83年的增长明显突破了这个基准,排除其他各种可能导致变化的因素,就只剩下包产到户这一个因素了。
: 如果有别的因素构成主要影响,并不需要多复杂的模型,简单的线性估算一样能看出作用来。
:
--
修改:lsnirvana FROM 120.244.232.*
FROM 120.244.232.*
后面我补充了,这个需要数学和农业知识结合,很难做精确判定,但是我认为模糊认知的话,可以选取几个点,化肥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应该以单亩需要化肥量乘以1亿亩为起点,以单亩需要化肥量乘以20亿亩为终点,这个阶段应该对总产量影响最大。
【 在 hotpear 的大作中提到: 】
: 呃,你可以爬一下楼,前边算过了。网友认为按百分比不精确,提供了另外的计算思路,上边就是按他的思路去除了化肥的影响算出来的。如果你觉得他的方法不够好的话,欢迎改进。
:
--
修改:lsnirvana FROM 120.244.232.*
FROM 120.244.232.*
大多需要专门统计数据的,比如人才就需要专门统计数据,农业技术人员数量变化曲线,但是人才的素质很难统计出来,比如本来去军工领域的某些聪明人去了农业领域,水、肥、种、农机体现是可以体现,但是只能体现一部分而已,还有类似流通渠道,农业种植科技研发投入,病虫害防治技术,帮助农民掌握如何使用现代化的工具比如农业机械,等等变化。
中国人相信奇迹,我认为经济发展,那些基础的规律比奇迹效果更明显。
【 在 hotpear 的大作中提到: 】
: 第二个要素我不明白你指的具体是什么?有哪些可量化的指标。对于粮食生产这个领域来说,我理解人才、资源、资金的投入是可以体现在水、肥、种、农机上的,属于间接因素。
:
--
修改:lsnirvana FROM 120.244.232.*
FROM 120.244.232.*
用每kg化肥贡献7.5kg粮食考量这种算法是比较符合我说的问题,所以可以把需要比较的拿几年化肥增产的产量减去,再去比较,至于你讨论的问题,我认为方向没问题,但是现在讨论的还是太粗糙了,不过现在我也没那么大动力去深入了解这个问题了,只是随手补充一些问题而已。
【 在 hotpear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前边按百分比的思想是估算,主要是考虑到化肥施用量在那20年间基本上接近线性变化。后来另一位网友提到按每kg化肥贡献7.5kg粮食的算法我也觉得合理。但结果都是接近的,就是82、83年出现了明显异常的增长,且这个增长,无法用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外的其他因素解释。
: 如果要精确的计算,还得考察不同粮食品种对化肥的需求不同,那样的话我理解一是计算复杂性过高,二是对主要增长变化趋势的影响到底如何不好判定,换句话说如果用20年时间化肥从1亿亩增长到了20亿亩,且每年用量线性变化的话,我理解是不可能对粮食产量造成非线性的影响的。所以我放弃了。如果你有兴趣做更精确的计算当然好啦。
:
--
修改:lsnirvana FROM 120.244.232.*
FROM 120.244.232.*
这倒是,两年内确实很难大面积铺开,效果确实有限,我认为这是讨论问题的正确方法。
【 在 hotpear 的大作中提到: 】
: 但你说的这些不可能在两年里推广全国并发挥效用,无法解释82、83年的增长。
: 另外我也不相信奇迹,我只相信数据和逻辑,以及排除所有错误答案之后,真相就只有一个了。
: 作为理科生,我知道化肥在增产过程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我参与这个话题唯一的动机就是我想弄清楚包产到户在当年到底有没有作用,有多大作用。仅此而已。我认为这个与政治正确无关,纯粹是个可以讨论清楚的科学问题。
: ...................
--
修改:lsnirvana FROM 120.244.232.*
FROM 120.244.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