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1900-1949中国也是对外开放的
严谨不严谨,有没有经过数据检验,那是要看标准的。
有没有一种可能,同样的数据量,你觉得严谨,经过数据检验。
而我觉得没有经过数据检验。
而我提的没有经过数据检验,远高于你以为的标准。
就好比25%,30%。
看起来,你不知道1980/1981年连续连续两年减产。
我的“不严谨”所了解的数据,比你的“严谨”还多一呢。
你算算1979年的数据。
你说的前30年种子,科技,灌溉,耕地的变化,难道不算是前30年努力的结果?
除去是几个意思?
把前30年的贡献都抹去,那前30年是真没啥贡献。
【 在 hotpear 的大作中提到: 】
: 抱歉,你还是太不严谨了。所以你一直以来持有的观点都是没有经过数据检验的?那么你是如何形成这个观点的?
: 按你的每kg化肥7.5kg粮食的算法
: 1955年 粮食产量18394万吨,化肥24.4万吨,剔除化肥后产量18211万吨
: ...................
--
FROM 122.9.80.*
实际算那是早就算过了。
有时间,我要详细算一下。
【 在 hotpear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时间的话建议你实际计算一下。
--
FROM 122.9.80.*
你自己列的数据你不看看?
79年 33XXX
80年 32XXX
81年 32XXX
这不是连续两年减产?
而且,你又一次忘记减化肥效果了。
怎么起的话头你忘了?
我说旧体制增产30%,(当然,我们排除化肥效果之后)
你说我不严谨,是25%。
我说你对数据掌握不足,拿连续减产的80/81年算。
不如看看79年。
【 在 hotpear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确实不知道1980/81连续两年减产,因为现实位面不存在这个事实。另外如果80年的减产对82、83增产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你证明。
: 1979 33212
: 1980 32056
: ...................
--
FROM 122.9.80.*
很简单啊。
1.我们在谈承包之前的旧体制,提升了产量多少。
我说30%,你说我不严谨,是25%。
我就证明我很严谨,是你对数据掌握不够,才会觉得不严谨。
2.既然谈1的问题,你使劲扯承包制对产粮提升,岂不是风马牛不相及?
这完全是另一个问题,你拉扯啥呢。
3.没错,数据有起起伏伏。所以看长期趋势。
所以之前我对你只谈82/83/84来证明承包制威力,表示不敢苟同。
【 在 hotpear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列举的统计年鉴的数据并没有连续两年减产。
: 1980年32056
: 1981年32502
: ...................
--
FROM 122.9.80.*
我觉得你扯太远了。
我想目前这个话题的争论。
是我说提高30%,你说我不严谨是25%。
我指出你拿连续两年下降的81/82年来计算有问题,应该用79年的。
不是我不严谨,而是你对数据掌握的不够。
至于82/83/84年的增产因素。
除了包产到户,还有灾害相对较少,还有杂交稻的推广。
(小麦良种推广还没查到日期)
是不是归功于包产到户,还需要详细计算。
举个例子,上海地区82/83年的粮食产量,低于1978年。
【 在 hotpear 的大作中提到: 】
: 1.按照你剔除1kg化肥增产7.5kg的观点,计算出来1955年到1981年增产23.5%,不是25%。如果加上化肥的作用,增产就是76.7%,前边我已经计算过了,如果我算得不对,你可以验算,但是既然你也觉得严谨是好的,那就请不要用30%或者25%这些不准确的数字。
: 2.从一开始我就不是谈1的问题,我的重点在于指出你一开始“1982年比1981年也就提高了5%。化肥用量增加了也有5%。”中间存在数据错误。同时按照你的观点剔除化肥作用后,81-83年增长率分别为7.16%和9.05%。可以说明化肥对这两年的增产不是主要原因。
: 3.集体化理论上的优势在于分工协作,优化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包产到户理论上的优势在于激励劳动力投入。这两种经营机制对生产的促进,都存在理论上的上限,不可能持续促进。长期来看,无论何种经营机制下粮食增产根本依靠的还是水、肥、种、农机这些生产资料要素的
: ...................
--
FROM 122.9.80.*
你智商不够,
不但讲问题不行,爱耍无赖。
连阅读能力也不行。
【 在 haotuzi 的大作中提到: 】
: 原来你也认改开不是1982年啊,哈哈。
--
FROM 122.9.80.*
30%错了么,你算算1979年的数据。
扣掉化肥是25064万吨。
不是我错了,还不承认不严谨。
是你掌握数据不足,反而指责我不严谨。
当然,这个数据搞明白以后。
我也希望能从互相指责对方不严谨里跳出来。
至于化肥是造成82/83年粮食增产的单一主要原因。
我之前说过么?
按化肥7.5公斤算过后我更不可能说这个了。
明显还有其他原因。
【 在 hotpear 的大作中提到: 】
: 既然你对严谨的评价这么介意,那么我尊重你的意愿不再谈论严谨与否。
: 只是指出,30%错了,我计算出来的也不是25%,而是23.5%,所以“你说我不严谨是25%。”你这句话也错了。
: 另外你引起我参与讨论的最初那段数据“1982年比1981年也就提高了5%。化肥用量增加了也有5%。”也是错的。
: ...................
--
FROM 122.9.80.*
我有1976年-1997年的杂交稻数据。
现在主要没想明白,是单算水稻的,那样没法减化肥。
还是算总的,那样小麦良种增产还没找到数据。
【 在 hotpear 的大作中提到: 】
: 关于杂交水稻,我之前计算过。不过主要的文献来源我在电脑里找不到了,里边的数据还需要进一步核实。供参考。
: 大致如下:
: 根据《杂交水稻在中国推广应用十二年》一文,
: ...................
--
FROM 122.9.80.*
没错,公社制的终结是要算到1981.
但是公社制达到的高度,为啥要用连续两年下降后的1981年算,而不是1979年呢?
包产到户后的产量,如果按1985/86来算,也掉的厉害。
为什么用高产的1982/83来算?
化肥当然是重要因素,你看看化肥用量*7.5,那是1亿吨以上。
现在只是说,除了化肥,还有其他重要因素。
需要尽量定量的找出来。
【 在 hotpear 的大作中提到: 】
: 公社的终结是在1982年一号文件之后,既然按你的理论要算全周期,就应该算1981,或者按我的观点就算公社最初那几年。总得就一头吧。
: 至于81-83的增产原因是不是化肥,你之前有没有这样想过不重要了,至少化肥不是主因现在这是我们的共识了。
--
FROM 122.9.80.*
我说55年到81年是指这个阶段,不是指这两个点。
选取55年到81年,的确是55年初级社结束,到82年包干制结束,公社制这一段。
你觉得我说55到79年,合适么?肯定要问,终点定79年什么理由。
至于这个阶段能达到的高度,当然不应该取连续两年下降后的81年。
而要选择结束前的典型点,或者高点。所以选79年啊。
你见过曲线拟合,就拿第一个点,和最后一个点,之间拉直线的么?
就象我说的,我也没拿85/86年后数据下降的算包产到户后的产量啊。
化肥造成1亿吨的增产,肯定算主因。
至于刨去化肥后,仍然有显著增产,其他原因,只能算了以后再说,我还没算,怎么知道。
灌溉,耕地,没有大的变化。用电可能对灌溉量有影响。这个要回归拟合。
杂交稻对产量有一定影响,我还没算。
小麦良种的影响,没数据。
受灾面积影响,还没算。
农机影响,要回归拟合。
这些都扣掉了,才是承包制影响。
【 在 hotpear 的大作中提到: 】
: 为啥要算81年是你之前自己说的啊。本来按我的观点,经营机制作为粮食生产中的变量,只能在发生变化的时间点起作用。考察公社或者承包对生产的促进作用,都只应当考察这项机制从试点到推广的期间,全国推广之后,公社和承包都成为静态参数了。而按照你的观点选取55-81是由于你
: 认为即便连续两年都是公社机制,也能持续导致增产,逻辑自洽的话,你选81年没毛病。但是挑79年出来就莫名其妙了,所以你认为79年的公社跟78年的公社有什么区别吗?
: 考察81-83年,你也认可化肥不是主要贡献,我前边的数据和计算也发现灌溉、农机、杂交水稻种无法构成主要因素,气象因素按前边的灾情数据,82年和83年基本相当,所以对于82-83年的粮食增产,主要原因你还能找到什么呢?
: ...................
--
FROM 122.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