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抠细节,看出了原则问题:对于非战斗减员这个概念做了错误理解,导致全局分析错误。
郭化若说四纵的4千多+ 4千多,是从五月底开始南下到11月初淮海战役前,积累的减员总数(主要是积累的逃跑)
因为错误地一次性算到豫东战役,得出错误的结论。“惨啊惨”。
具体两个方面:
错误算作豫东战役期间多逃跑失踪了4千多。这么计算的错误效果,额外增加战役中四千人失踪;相当于近一万人被非包围地彻底击溃、一半多被收容+一半少跑散,或者五六千人被围、仅一千多突围出来。再加上其他部分承担已有战斗伤亡,对于二三万的军级单位,必然是错误的引出惨惨惨的状态。
同时,忽视了这几个月的非战斗减员,根据人数无变化,推论为无俘虏补充,又得出了俘虏都跑了的错误结论。
人数减-惨惨惨-无俘虏,几方面做循环论证。
再后来,就是思路歪了,其他数据强行往这方面解读。看起来唬人。
纠正此错误后,再细算,大体效果是这部多点那部少点,没大影响。
1/4/6 总各多算了4千,3.3万+1.2万正好4.5万。也就是这里各个角度考证,充分证明了史载的豫东战役损失3.3万非常准确。
1 定义:
减员
中文名称:减员
拼 音:jiɑnyuɑn
出 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
军队作战期间由各种原因造成的人员损失。依其原因与作战的关系,分为战斗减员和非战斗减员。因作战造成的战伤、阵亡、被俘、失踪等人员损失,称为战斗减员;因与作战无直接关系的疾病、非战斗外伤、意外死亡和意外离队等人员损失,称为非战斗减员。其中,需要卫勤机构处置的战伤、疾病和非战斗外伤减员,又称卫生减员。
印证其他资料:
https://pic2.zhimg.com/v2-e4fb1498110cd7c3784eed268d96eb19_r.jpg
逃跑被俘,如果在战斗状态时,计入战斗减员,列入和亡、伤并列的“其他”。
逃跑被俘,如果在没有进行战斗时,计入非战斗减员;再加上生病、事故等,成为非战斗减员的总数。
(冻伤也是同样处理,但豫东六七月份作战。)
专门提到一句话:在持续时间长的战争中,非战斗减员率往往高于战斗减员率。
郭化若说四纵的4千多非战斗减员,结合上下语境,是从五月底开始南下到11月初淮海战役前,积累的减员总数(主要是积累的逃跑)
2 豫东战役期间我军的逃跑被俘,已经计入的3.3万损失中。
豫东战役期间的逃跑被俘,有没有?肯定有。计入其他战斗减员的“其他”,合计几千。3.3万损失里已有记录。
比例符合同期各个战役的水平,受伤占六到八成 + 牺牲一二成 + 其他一成左右。
【 在 hidenfly 的大作中提到: 】
: 本来4万/45000也不是原则问题。
: 不过要仔细掰扯也可以。
:
https://pic4.zhimg.com/80/v2-07e0bff2dcdfb160f6ed5515446a65d3_720w.webp: ...................
--
修改:zea FROM 117.143.103.*
FROM 222.6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