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读了一下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
这就是社会启蒙、知识分子观念进化的重要性。想让人改变观念,谈何容易,一般都要从小做起。
林则徐魏源那一代是星星点火的先驱,再到太平天国时期的洗涤,经历张之洞左宗棠这一代洋务派,然后才是康梁改革派、孙文革命派。
【 在 fryingbird 的大作中提到: 】
: 到了徐锡麟,秋瑾,大炮,黄兴,宋教仁这一代
: 我国才终于有了点明治维新的样子
:
--
FROM 114.249.57.*
推广到广东人的话,还是有洪杨革命的。香港才几个人啊。
【 在 fryingbird 的大作中提到: 】
: 当年,香港上海接触西方比日本早了几十年
: 却没有一个站出来献身救国的
: 精致利己主义从那时起就写在香港人和上海人的基因里了
: ...................
--
FROM 114.249.57.*
香港、上海这种,就是靠依附外国崛起的海港渔村,本来没有什么底蕴,尤其那会儿才刚刚起步。哪里能跟萨摩强藩比啊。
【 在 fryingbird 的大作中提到: 】
: 革命不需要太多人
: 日本明治维新一半人才出自一家村塾,另一半出自鹿儿岛
: 加起来都没有港岛人多
: ...................
--
FROM 114.249.57.*
前两条说得过去。
但是日本的士及其幕僚知识分子,这个明治维新的主体,原本明显是依附于日本贵族的。日本的平民更是没有话语权。
中国科举制下的文官集团那才是独特的阶层,在明朝最为明显。满清是经历奴化了,这才显得独立性连日本武士都不如。
现在人是大大高估了清代科举文官阶层的影响力,乃至于把清朝落后的锅往科举身上甩。实际上在清初多轮打压后,到曾左李崛起前,这群人在八旗面前屁都不算,根本无法主导满清的走向。
【 在 RoHS 的大作中提到: 】
: 个人感觉有几个原因,
: 宏观上,清朝的异族血统很难进行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君主立宪;
: 个体上,深受儒家熏陶的内圣外王的个体在思维方式上没有终极追求,不是有个理想就叫理想主义,文化使然,个体上的三位一体反而对社会来说没有溢出价值。
: ...................
--
FROM 117.1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