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耄对《我国肃反运动的主要情况和若干经验》带头鼓掌
这个当然是毛首肯的。
【 在 anchuner 的大作中提到: 】
: 反右扩大化,单位按指标拿人,是某人干的好不好。
: 如果不熟悉味道,后面严打按百分比枪毙人, 计生搞成高压线政治运动(大跃进也是这手法),这个大家肯定经历过。
--
FROM 111.9.5.*
什么叫污名化?
做错了事,不承认,不纠正,党就纯洁了?
【 在 seeasee 的大作中提到: 】
: 苏联放弃污名化肃反以后,
: 就没法保证党的纯洁性了。
: 最后垮台, 回到沙俄体系,是必然的。
: ...................
--
FROM 117.136.70.*
那么你认为指标制,和“不冤枉一个好人”之间是否存在结构性的矛盾呢?
一个单位里头明明都是好人,指标下来了,是不是就会冤枉了好人呢?
【 在 seeasee 的大作中提到: 】
: 污名化,就是把正确的事,楞说成做错了。
: 阻止做正确的事。
: 既然正确的事情没法做,党自然就不纯洁了,党就变质了。
: ...................
--
FROM 111.9.5.*
采用比例制而不讲究证据,唯一的原因:
决策人并不关心公平,只是需要借此立威,让反对者闭嘴,
而不论这些反对者是出于什么目的。
【 在 nirvanals 的大作中提到: 】
: 其实可以对比当年老美搞得麦卡锡主义采取的原则,老美具体政策执行者应该水平远远高于肃反那会的中国。
: 另外我们应该思考一下,当时不采取证据方式背后的原因,是因为
: 1.高层缺乏这个认知
: ...................
--
FROM 111.9.5.*
200人的单位全是好人不可能,20人的单位总有可能吧?
20人的单位,抓百分之五,也有右派一人。
再者,不讲具体证据,抓5%的指标,你就不怕坏人没抓着,
把好人拉出来顶数么?
【 在 seeasee 的大作中提到: 】
: 当时,中国非农业人口1亿,右派55万。千分之五。
: 1/200.
: 你也是在社会上工作那么久的人了。
: ...................
--
FROM 111.9.5.*
末尾淘汰,是人的能力问题。
人的能力总有最低的。
肃反反右,是敌我认知问题。
是另一个人犯罪,而不讲证据,这是错误。
【 在 seeasee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怎么不说100%呢?
: 你怎么不说2人单位50%呢?
: 当时北京3万右派。
: ...................
--
FROM 111.9.5.*
按比例划线与按证据划线本身就是矛盾的判决依据。
根据一个人做了什么反党反人民的事判刑,这是按证据。
直接根据一个人的成分,家庭出身划线,这是按比例。
刚解放的时候,国统区的官员转过来使用的,出身都“不好”,但是国家用人之际,又不能全部处理,所以才
用划比例的办法处理一部分人。
被处理的人实际上受到的是不公正的待遇。
【 在 seeasee 的大作中提到: 】
: 按比例不是不讲证据。
: 就像按比例末位淘汰,也是看考评分的。
: 你这就是话术,
: ...................
--
FROM 111.9.5.*
杀不杀,是战争年代的底线。
在和平年代,把一个无罪的人,仅仅因为“出身不好”,
就把他脱离正常工作和生活,下放到农村,甚至监狱看管,
连累他的整个家庭,他的子女不能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这是冤案。
实际上在旧国民党体系里越是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越容易在新旧社会转换的过程中受到这种不公平待遇。
他们是旧政府的专家精英,并不是反党反社会分子。
【 在 seeasee 的大作中提到: 】
: 站在反革命立场来看。
: 自然反革命一个都不该捕,一个都不该杀。
: 首先标准要统一。
: ...................
--
FROM 111.9.5.*
末位淘汰,无非就是这家公司不用了,换个地方工作而已。
末位淘汰不会把人淘汰到监狱里去,不会淘汰到这一辈子无法出头,
不会淘汰到连累自己的家人和子女。
跟你讲这么清楚,你还看不出这里的区别么?
还是你假装看不出区别?
【 在 seeasee 的大作中提到: 】
: 怎么会矛盾依据?
: 按证据和按比例又不矛盾。
: 按比例,也是按证据找出的比例。
: ...................
--
FROM 118.254.97.*
肃反,是战争年代的特殊行为。
把肃反的模式延申到和平时期,去定义人的好坏,就是冤案。
50年代定义的右派,除了极个别少数,其余的全部都平反了。
【 在 seeasee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都把握冤案定义权了,那还说毛线。
: 我想说的就是钟型曲线。
: 这是普遍规律。
: ...................
--
FROM 118.25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