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如果SY不抗命下江南会怎么样
山东有国军20多个整编师。
很多调到了大别山。
国军主力机动兵团就在山东。
别的不说,黄百韬就是。
【 在 Braun 的大作中提到: 】
: 救山东和陕北只是初心,
: 能不能救得了山东要问老蒋。
: 《邓传》第684页讲刘邓去大别山的意义,就是其他地方的国军都被调动了,唯独没能调
: ...................
--
FROM 122.9.80.*
1月份,老耄准备给中野3万新兵补充。
还让华野战斗,给中野争取休整。
然后SY说兵员不齐整。
于是变成中野掩护华野休整,3万兵,给2万给华野1/4/6。
然后SY说黄河以南休整不安心。
于是批准1/4/6去黄河以北休整。
最后到时间了,SY说我想想还是在江北消灭5军再南下安妥。
于是批准1/4/6+3/8/中野11在江北打5军。
于是豫东战役,5军没打了。
1/4/6打残了。
【 在 oqhpo 的大作中提到: 】
: 转移部队需要时间准备的,并且也在准备南下的部队。
--
FROM 122.9.80.*
三下江南/4保临江。
国军兵力捉襟见肘。
杜聿明问老蒋要2-3个军,觉得能搞定。
结果老蒋打死不给。
杜聿明问老蒋要华北的53,因为隶属东北。
老蒋也不给。
【 在 Braun 的大作中提到: 】
: 东北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国军损失不到十万,
: 1947夏、秋、冬三场攻势,国军损失38万,
: 辽沈战役,国军55万跑出来1万。
: ...................
--
FROM 122.9.80.*
因为如果后面跟着无限的变量和可能,
而你永远无法模拟,所以你的如果的结论本身就不可靠的,不可靠的事情有什么比较的意义?
【 在 seeasee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有如果,就没法判断对错了。
: 热衷于对错也不是我先搞出来的。
: 只是同态反贴而已。
: ...................
--
FROM 223.104.42.*
结果呢?
判断错误反应迟钝患得患失
光有想法没用
【 在 Braun 的大作中提到: 】
: 蒋很早就有放弃东北的打算,也有放弃平津的想法,
: 唯独没有放弃徐州的想法。
--
FROM 223.104.3.*
老蒋估计后悔死了,哪怕放弃华北先搞定东北
【 在 seeasee 的大作中提到: 】
: 三下江南/4保临江。
: 国军兵力捉襟见肘。
:
: ...................
--
FROM 123.112.69.*
辽沈战役前国军虽然被歼灭几十万人,卫立煌尚有14个军55万人,在刚结束的抗战中新1,新6军装备优良训练有素,对日战绩吊打其他各军,国军往往五六个个军打不过日军一个师团,彭老总说抗战最苦,大家只能躺在炕上开会,没力气坐着开,这就是不学无术。
【 在 seeasee 的大作中提到: 】
: 东北:新1,新6,52,60,71.
: 13在热河。
: 53很晚才调去。
: ...................
--
FROM 120.196.56.*
淮海都结束了,国军还不服气,还想着隔江而治呢,而且和蒋公一样,信心满满。
国军一直都这样,判断错误,患得患失,反应迟钝。
【 在 coce 的大作中提到: 】
: 老蒋估计后悔死了,哪怕放弃华北先搞定东北
--
FROM 219.239.31.*
过长江,以逸待劳百万大军面对残军败将还要准备2个月,一直在运动战中的粟裕率领20万匆忙过长江去打游击吗?江北决战,然后集中兵力泰山压顶是最佳策略,打成现在俄乌四面出击添油局面是下下策
【 在 Adaye 的大作中提到: 】
: 蒋公(包括其他国军将领)对形势的判断一直都是极其不准确的,也一直都是患得患失的。
: 调廖耀湘,我觉得基本不可能。
: 不管邓如何回忆,起码胶东的国军是从现场直接撤退去大别山的。
: ...................
--
FROM 223.1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