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rc.cass.cn/xsdt/qycg/202204/t20220419_5404336.shtml作者:鹿锡俊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2022年第1期 时间:2022.04.19
内容提要:苏联在日德签订防共协定后,既进一步积极推动中国抗日,又为避免自身参战而拒绝谈判中苏互助条约。西安事变后,日本为拉拢国民政府,接受其以“共同防共”为名义的联日反苏,做出对华“温和”姿态,但因死守侵华果实而很快重返旧路。国民政府对苏联与日本在对华政策上的多面性均有认识。因此,在卢沟桥事变之前,国民政府在对苏政策上既谋求以苏制日,又防止“为第三国抗日”;在对日政策上既坚持要求首先恢复华北主权,又致力于和平调整关系。这种做法反映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决策层既想抗日又不愿放弃反共的本质。这使他们在卢沟桥事变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在对日对苏关系上时现纠结与矛盾。最终,在确信没有苏联的支持就无法抵抗日本的全面侵略之后,国民政府才被迫同意通过中苏之间的“绝对密件”而使“共同防共”问题在条约层面得到决定性的解决。
关键词:抗日战争 防共协定 共产国际 中日苏关系
1936年11月日德缔结防共协定(以下简称“日德协定”)至次年8月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及附件“绝对密件”,是日本对华提出“共同防共”问题由激化走向落定的时期。其间,中日苏三方围绕是“抗日”还是“防共”(反苏),展开激烈较量。国民政府作为日苏两国的争夺对象,也因直面“联日”还是“联苏”的抉择而处于纠结之中。这些较量及纠结与中日全面战争的爆发紧密相关。近年,日本有一些人重拾当年日本官方的“共产国际阴谋论”,把中日开战归咎于苏联及共产国际的“操纵”。与此相关,中国的网络上有一段时间也出现过“国民政府上了苏联空言的当”一类的言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是学界对中日苏三方及国民政府内部各派当时围绕“共同防共”问题的多边博弈尚缺乏深入而完整的研究。对于歪曲史实的论调,不能以“不值一驳”而听之任之。笔者长年注重以国民政府对“防共”与“抗日”相互关系的处置为切入点,对九一八事变以后的中日苏关系进行系列性的个案研究。本文的目的是基于多边互动的视角,综合性地考察“共同防共”问题从激化到落定的过程,并通过厘清这一过程中的因果关系及相关各方的角色,就中日全面战争的起源等重大问题进一步辨析是非,澄清曲直。
--
修改:hotpear FROM 106.120.64.*
FROM 106.12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