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这是谁的事迹?
得了
怀疑各自保留吧
讨论这么多,我个人倾向于在编故事
真实破案应该就从最后一个查起
然后做梦什么的,见仁见智吧,小概率事件也是可能发生的
但是即使按作品里的描述,能破案确实也是坟头冒青烟了,关键线索就是举报信息,其他的情节按现在说法就是水字数
【 在 tanV 的大作中提到: 】
: 原文来源于纪实文学作品。
--
FROM 58.52.202.*
文章明确说了,七块棋子收到六块,最后一“捺“没有收回来
至少组 织上是知道的
【 在 beanspower 的大作中提到: 】
:
: 前些天看过这个文章,不记得细节了。会不会是开始查的时候,调查组根本不知道最后一个交通员失踪了
--
FROM 58.52.202.*
嗯
但是,100多两黄金没了,又造成了这么大损失,邓发还不向组 织说明最后这个交通员情况,我是想不明白的
尤其是那个时代的干部,能力和处理方式不会差到这个地步
【 在 prosecond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个领导好像是邓发
: 不确定
--
FROM 58.52.202.*
说了组 织知道他啊,重新调查就应该从他查起
【 在 laofu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人丢了黄金之后就躲了起来,和家里的联系也断了,直到10年后才重新联系他的家人。
:
--
FROM 58.52.202.*
解释有点牵强
但也回答不了为什么建国后不从最后一个交通员身上开始查案的问题
【 在 prosecond 的大作中提到: 】
: 好像是提供了交通员就不能过问中央苏区这个交通员的用途
: 三个月后找不到人才问的他
: 那个年代也能理解吧
: ...................
--
FROM 58.52.202.*
是的,上世纪80、90年代很多传记文学,现在都禁不起推敲
阿诚的《棋王》原型是何连生,你对比他的真实经历,就发现出入很大,但人家摆明了是小说,又不一样
【 在 beanspower 的大作中提到: 】
:
: 嗯,我也猜测这个故事有相当大的虚构演绎成分,为了看起来更神奇。
: 就跟我早些年看过的一些文章似的,”历史上有这么个事“,但是某些人描述起来添油加醋的很
--
FROM 58.52.202.*
懒得回复了,你这些文字没几个站得住脚
只说一点,按文章所说从头开始查,能找到最后一个也是小概率事件,万一没吃那顿饭、万一没合照,都可能查不出来
前面还浪费了大量警力物力
算了不说了
【 在 allright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印象中,当时每个交通员的具体信息住址在开始查的时候都是有的,说明当时掌握这个秘密交通员的领导已经把他知道的都提供给组织了。只是查这个事情是从最后查还是从前面查而已,我个人觉得从前面查也合理,因为信息太少,你直接查最后一个人很容易走死胡同。
: 前面几个交通员都有姓名地址而且活到建国后,肯定能提供一些有用的线索,这样也方便追查最后一个人。
: 当时其实也不确定是不是丢在最后一个人那里。
--
FROM 58.52.202.*
1.这么巧?最后一个丢了?前面几个有的都做副师长了,档案还在中央?
2.就算档案丢了,这个人叫什么总不会丢吧?他家人在哪里总知道吧?
【 在 laofu 的大作中提到: 】
: 说了,一是前面6个人的档案都找到了,但最后这个人的没找到。二是几个小组并行查,查最后这个是从倒数第二查起的。
:
--
FROM 58.52.202.*
不说了,怀疑各自保留
【 在 allright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刚又看了一下这个小说,确实我也记错了,小说写清楚了的,他们开始查的时候没有交通员名单,所以靠林伯渠回忆第一个交通员是某领导人的警卫员,然后找到了第一个,现在是副师长。
: 之后文章写的是他们找到了当时的解密档案,有6个交通员信息,没有最后一个交通员信息,因为那个交通员是某领导人单线联系的,估计领导人不在了。
--
FROM 58.52.202.*
懒得讲了
怀疑各自保留好吧?你愿意相信就相信
【 在 allright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建议你还是看看小说原文吧,写得挺清楚的了。7个交通员不是一批,都是各个片区交上来的,原著的意思是这松江-上海这位不是瑞金中央政府掌握的关系,是上海那边的关系,所以建国后调查组查中央的档案查不到,因为中央从来没有他的个人信息。
: 然后这个关系人的上线大概是上海特科或者当时临时中央的领导人,31年那会儿变动太大,可能牺牲了,叛变了等等,查不到人。
: 当然,这个设定也确实有点小问题,因为按照原著的说法,中央是把钥匙和凭证寄给他了的,所以总有收货地址。
: ...................
--
FROM 58.5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