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粟裕封帅的话,估计要顶刀帅的缸
一将主要问题是土地革命的起点太低了,抗日战争阶段略微搬回了点,解放战争秒了一帮老帅,如果一将能去朝鲜打赢,1955年封帅基本就有戏了。据说在土地革命时期,一将曾率领一个排给太祖当了一个月的卫士长,是不是没有搞好关系呀,那时候和太祖搞好关系,仔细请教一下,被领导记住,回头提拔一下团长、师长啥的不快吗?太可惜!
【 在 matrass 的大作中提到: 】
: 抗美援朝打了,就够了,可惜
: 发自「今日水木 on 2201123C」
--
FROM 124.64.8.*
这就是命呀!站错了队,跟错了老大,谁知道老大们(朱、周)心目中一直挺的是别人(陈)。
【 在 matrass 的大作中提到: 】
: 感觉他不擅长人际关系,另外,那会他应该是朱的铁杆
: 发自「今日水木 on 2201123C」
--
FROM 124.64.8.*
总体看一将得人际关系影响了其一生。但与101相比,还是崛起略晚,被诗帅压了一头,吃定了。
【 在 xiaojoshual 的大作中提到: 】
: 粟裕崛起的根源就是来自于这份敏感词的旧情,得知旧识没有死还很有出息的欣喜和破格给机会。
: 解放后敏感词对于粟裕也是寄予厚望,前途不可限量的,只是粟裕人际交往上结果论看确实有缺陷
--
FROM 124.64.8.*
那就没办法了!关键时刻不站队,老大们后面也不会力挺的,什么提拨啥得肯定也就落别人一步。
【 在 bhima 的大作中提到: 】
: 他谁的铁杆都不是,八月失败和红四军七大也没看他发言支持朱老总的,101可是立场很鲜明的。
--
FROM 124.64.8.*
当时北上抗日先遣队其实和送死差不多了,方和寻还是没有把握住生机,一将虽把握了生机,可惜后续没有升级打怪的机会了。感觉在当时那种被凯申重点关照情况下,还是太祖那种战略家才能把握住方向,既能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还能打怪升级。一般人很难完成任务了,要么壮烈的死,要么觅地偷生。
【 在 bhima 的大作中提到: 】
: 能力差就是差,比他小五岁的寻淮洲牺牲时已经是军团长了,一将只不过是他的参谋长。而寻淮洲的起点不过是秋收起义的副班长,比起班长的一将进步要快的多。
--
FROM 124.64.8.*
是不是一将那时候还没开窍?所谓识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难道是抗日时候才开天眼了,大器晚成?
【 在 bhima 的大作中提到: 】
: 能力差就是差,比他小五岁的寻淮洲牺牲时已经是军团长了,一将只不过是他的参谋长。而寻淮洲的起点不过是秋收起义的副班长,比起班长的一将进步要快的多。
--
FROM 124.64.8.*
长征前被选进先遣队和长征后被选中留守后方,是不是都意识到自己被组织放弃了?!感觉都挺悲壮的!可有可无的弃子!其实如果太祖没有随军的话,远征的部队基本也覆灭了,和南昌起义和西路军最后的结局差不多吧。
【 在 bhima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还是没搞懂,如果他是不可或缺的,就不会被派去当敢死队而是为zy西进打前哨战了。老彭和李德大吵过的,但是李德敢把老彭赶到先遣队么?
--
FROM 124.64.8.*
如果太祖不随军远征而是留守根据地带着项、陈等人,那么湘江战役后的三万多中央红军主力就不会由于太祖的原因西进贵州而是继续去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师的话,被包围基本就玩完了,即使突围而出几千人,估计领导们也就只能分散化妆而走。那样的话中国革命的走向截然不同呀,太祖可发挥的舞台一下变小了,主要是手下缺少人才了,估计革命成功要晚些,只能太祖自己慢慢培养了。
【 在 bhima 的大作中提到: 】
: 知道是弃子也得执行,这是纪律。入党宣言可不是说说而已的。
--
FROM 124.64.8.*
坚持下来确实不容易,但是无(可打之)怪可打,升级慢呀!只能慢慢学习,领悟革命真理了。
【 在 bhima 的大作中提到: 】
: 知道是弃子就自暴自弃的话,南方八省游击队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
FROM 124.64.8.*
感觉留守中央根据地的队伍最后发展得也不好呀,到抗日战争开始,八省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的时候才1.03万人。查了一下留守中央根据地的领导干部有项英、陈毅、陈潭秋、瞿秋白、何叔衡、贺昌、刘伯坚、毛泽覃、古柏等人,最后只有诗帅见证了新中国成立。
【 在 bhima 的大作中提到: 】
: 怎么叫无怪可打,国民党的正规部队不可能长时间集中在一个地区,撤走后保安团这些就比较好打了,有前面的经验累积重新做大是迟早的,看看陕北红军和琼崖纵队就知道,道路正确依靠民众就可以屡败屡起,太祖的那篇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就是硬道理,那些意志不坚的叛徒脱队只会让剩下的百炼成钢。更何况日本的入侵只是时间问题,一旦抗战爆发,大批剿杀部队都得北调的。后期的游击队不少已经能熟练运用抗日统一战线拉拢中间派为己所用了。
--
FROM 12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