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有个现象是不是有算太祖的功劳
这个是自古以来根深蒂固人上人的等级思想作怪,跟毛没啥关系。
【 在 pnzhy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里不讨论所谓人性啥的。
: 比如菲佣能让主人非常有主人的感觉,心甘情愿而且服务质量好。中国的保姆、养老院等等哪怕多给钱也不见得真服务好,都是从心底里不想不认同当下人,能挣到钱就行。
: 本质上是不是一种平等思想的反应?是太祖教育的,让所有人不再认同等级,暂时的认同也是为了往上爬的权宜之计和装的。
--
FROM 166.111.152.*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心态,底层也一样,都想做人上人,有机会为啥不敢干哪?
【 在 composite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不是扯淡么,旧社会底层敢这么想?敢这么干?
: :
--
FROM 166.111.152.*
这是因为古时候的家奴丫鬟是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仰仗主子而活,伺候生龙活虎的主子自然得尽心尽意。如果家里只有一个病怏怏说话都费劲,躺床上不能动的主子时,你再看看下面的丫鬟们会怎么表现?
今天的保姆要是一天24小时都在你眼皮底下,你看看她/他还敢打骂你的孩子和老人么?
【 在 pnzhy 的大作中提到: 】
: 以前没这么严重吧,明清时期,家奴,护院,丫鬟,大多还是听话的,极个别家庭重大变故,下人们开始有歹心,平时,大多数时候都是伺候得好好的
: 现在可不是,稍有看不到,比如雇保姆看孩子的,高薪也打你的孩子,老人更是,养老院更是,总之就是服务和钱不真相关,只要没监督没惩罚没反馈,多少钱也带不来好服务
:
--
FROM 166.111.152.*
不要想的太美好。那个年代农民、工人、干部阶层固化的厉害,一当都是一辈子,甚至世袭接班,想换个身份?农民想变身成吃皇粮的工人身份,难度恐怕不会低于今天考985的难度。官员们也大都是老面孔,普通年轻人哪有今天机会多?
【 在 greenyeagh 的大作中提到: 】
: 太祖最大的功劳是极大改变了鸡犬升天,其它时代都是朝中无人莫做官
--
修改:kingwang99 FROM 120.244.220.*
FROM 120.244.220.*
个例永远有,像你岳父那样从农村考上大学的有几个?那个年代一个普普通通的商品粮户口到农村娶媳妇,都可以随便挑了
【 在 dldd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岳父60年代从农村考大学,曾任一任县长,后来进省经贸
--
修改:kingwang99 FROM 120.244.220.*
FROM 120.244.220.*
呵呵,你城市的条件那么好,你考了啥大学?争了多少气给摆出来看看?
我看把你放农村大概率猪也养不好的,好了不起啊。
【 在 dldd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多少你可以统计,而不是信口开河!改变命运本来就不是容易的事情,如果人人都能做到才不合理!那个年代只要肯学,一样有的是机会,别把自己不争气归结为时代没给你机会
--
FROM 120.244.220.*
那个年代农民变工人难道不比今天难多了?连基本的事实都要否认,到底谁打滚?
【 在 dldd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这样遍地打滚好吗?放到农村,你大概要被当猪养了
--
FROM 120.244.220.*
你的这个数据主要来自下面的研究数据吧?5177万是1952-1979年的数据。上面明确提到1976-1978三年转移了2600万+,如果加上1979年,至少有3000万。也就是说从1952到1975年,23年农业劳动力转成非农业的人口不过区区2000万人,作为对比改开后1980年一年就转移超过2000万农民劳动力。
何况毛时代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进城的极少,主要是转移到社队企业和乡镇非农部分,这个说穿了大多数人还是农民身份,跟吃商品粮的城市工人还是天差地别的。扣除这些人,1952-1975,从农民转变成吃皇粮的工人身份的,连1000万都没有(大概率远低于这个数,名额还主要卡在大队书记手里),平均每年不到50万人,相对于5亿+农民来说,千分之一的比例,差不多考清北的难度了。
http://ccrs.ccnu.edu.cn/List/H5Details.aspx?tid=13725
~~~~~~~~~~~~~~~~~~~~~~~~~~~~~~~~~~~~~~~~~~~~~~~~~~~~~~~~~~~~~~~~~~~~~~~~~~~~~~~~~~~~~~~~~
从图1和表1可以看出:第一,1958年有6117万农业劳动力离开农业,1959~1963年又有6252万人返回农业;若把这6年视为一个区间,则该区间几乎没有发生农业劳动力转移。第二,1976~1978年农业劳动力转移数分别为527万人、515万人和1599万人。据分析,除了正常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外,城市上山下乡知青返城很可能是其中的重要原因(2)。第三,1952~1979年,全国共转移5177万农业劳动力。这些农业劳动力有进城的,但主要转移到了县城和乡镇的非农部门和社队企业。
【 在 hrbwag 的大作中提到: 】
: 1952~1979年,全国共转移5177万农业劳动力。他们主要转移到了县城和乡镇的非农部门。
: 每年三百多万,还是比985容易吧
: :
--
修改:kingwang99 FROM 120.244.220.*
FROM 120.244.220.*
这是图表展示的每年转移的非农劳动力,大跃进期间因大炼钢铁转移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失败后基本都转回去了。真进城转变成商品粮工人身份的,就更少了。
【 在 hrbwag 的大作中提到: 】
: 1952~1979年,全国共转移5177万农业劳动力。他们主要转移到了县城和乡镇的非农部门。
: 每年三百多万,还是比985容易吧
: :

--
修改:kingwang99 FROM 120.244.220.*
FROM 120.244.220.*
农转非,差点忘了这个时代名词。改开后的1980年,一年农转非的人数差不多相当于整个毛时代转移的人数,你怎么看?
【 在 Braun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还有脸来说这个,
: 你也不想想之前是神马状态,男人去了十里洋场做丁力或者杜月笙,
: 女的去卖笑。
: ...................
--
FROM 120.244.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