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说说中国复兴的必然性
【 在 computec 的大作中提到: 】
: 1 庞大和相对密集的人口
: 极大降低了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成本 沟通成本 交通成本
: 2 悠久的历史 较强的整体自我认同 统一的文化和语言
: ...................
都同意。
只是历史是一股合力,不止是内部的,连外部环境都是,所以很难度量哪一个要素的独立贡献。
另外我觉得“复兴”不如“发展”或者“繁荣”更好,历史一直是螺旋上升的,真正泽被万民的盛世,就是当下几十年。所以,没理由复制以前。
前东家一直比较印度和我们,如果粗略地以所谓的基本要素人口啥的来看,20年前就有人说他家该起来了,以后每隔一阵子就印吹一把。迄今反正也没看出啥实质性的东西
另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有了基础的发展要素之后,是否一定必然发展,是否会遵从某种发展模式或者公式,也是争论不休。有教科书执念的就觉得不自由竞争的制度里,无法解决发展动力的问题。然而,某睿智的首席研究多年后,提出来我们的系统里,其实已经隐含了差异和竞争机制,产业之间,地区之间是不乏差异和竞争的
等等吧,总之过去的发展,不是凭空来的,也不是抄谁的,而是即使做出来了,也还没有被充分理解和认识的问题。
--
FROM 61.48.209.*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领导还是很关键
: 清军在朝鲜就一败涂地,其实从武器看,双方差距并不大
对,成功就是成功,不以假设取代事实
--
FROM 61.48.209.*
【 在 computec 的大作中提到: 】
: 印度人口禀赋是有了
: 但文化上是散的 即使用yd教来统一思想 看起来也也不是什么先进的方式
: 当然这个不是结论 只是这样的z教路线能和科学相融吗 看不出来
: ...................
我想是这样,如果头绪很多又需要客观比较的话,只能先定义方法论,用同样的度量方式测量标准化的对象后再看结果。
至少在计划好还是市场好还是混合好的问题上,没有定论支持那些学术流派。印度也有五年计划,印度的首席亲自给我们讲过,但是都是PPT,因为无法落实,城乡二元结构决定了要素之间不能流通。
另一个就是关于核心竞争力的问题,至少在迄今的主流看法上,集约化的产业配套是很强大的,至少目前需求不振,供需局部失衡了。怎么解决,或者未来技术革命下老公式不再起作用,都是未知数
只是,历史上,技术落地颠覆生产力,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记得我入校就被要求读什么《没有极限的增长》和《增长的极限》,那可是上世界70年代的忧思录。实际上,历史上生产力和技术一直都平稳递进,除了自己作,并没有出现大的失衡问题。
所以,我有信心乐观,不管现在实验室的技术是什么,也不会一夕之间就颠覆所有,因为过去没做到过,现在也够呛。
--
FROM 61.48.209.*
虽然局部一直有问题,但是历史一直是连续和渐进的。
太远太悲观的看法,没有太大的必要
--
FROM 61.48.209.*
【 在 computec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想 未来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 如果生产力不再受到人类社会结构的束缚 不在受到人力资源的束缚
: 那么他的发展就将可能只受到资源的束缚
: ...................
“那么他的发展就将可能只受到资源的束缚”
我刚好在资源口
资源不用担心的,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绝对的全球失衡,只有局部失衡,都是人搞出来的。
生产力不可能脱离社会结构,逻辑说不通
--
FROM 61.48.209.*
【 在 computec 的大作中提到: 】
: 过去任何的经济都有一个基本共性
: 生产者是人 消费者是人
: 未来 这个共性中的前者 可能不存在了
: ...................
这个问题,历史上有答案的。
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对应什么样的物质文明。
那些以机器代替人力生产的,可能生产成本会被极大降低,但是,需求不足的问题会空前严重,这在capitalism世界是个大麻烦。现实里是供需和总成本领先在推动,技术要服务于成本和利润这些目标,这就是为什么有后发优势一说,因为先富们舍不得淘汰老设备。
假设一切从此定格不再发展,犹如某个刀耕火种的部落或者桃花源,那么最糟糕的情况也无非是,停留在原来的生产力水平下。比如现在,很差吗?
--
修改:redapron FROM 61.48.209.*
FROM 61.48.209.*
【 在 computec 的大作中提到: 】
: 需求不足我认为是个伪命题
: 他真正的含义是分配不公
: 也就是你根本没有拿到可以换取你的需求的对应的财富
: ...................
“需求不足的真正含义是分配不公”
说得好
再追下去,发现是按资分配还是按人头分配的问题了
所以未来肯定会有多重分配的问题,也就是福利的归福利,效率的归效率。
资本要追逐利润,会设法重启交换和市场的,他们内部消化不了这么大的生产能力
--
FROM 61.48.209.*
【 在 computec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极端情况
: 这个社会可以发展到这样的形态
: 完全没有人类参与的机器完成生产闭环
: ...................
硬科幻
接下来人口就会像澳洲的野兔一样再次过度的。
不过人类不会这么干的
现有的人性和生产关系会继续发挥作用。
你说到资源。其实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利用能力是惊人的,理论上,金属100%可回收。如果由机器实现分拣冶炼萃取,那么什么废纸废塑料垃易拉罐都是资源了。所以能源问题还要更大点,一旦新能源有突破,那真是大家可以躺平了
--
FROM 61.48.209.*
【 在 computec 的大作中提到: 】
: 2 物质效率 你知道戴森环这种需求吗 这可没法通过回收做到
:
脑洞太大,我跟不上了。
有个研究未来50年能源的项目,实际上可以参考的有点谱的推算只能到15-20年,再远没人敢做预计,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变化掉了。
我有信心自己有生之年,也就是未来30-50年,世界还不至于变成你说的机器人世界。
--
FROM 61.48.209.*
【 在 computec 的大作中提到: 】
: 机器本身生产不是问题
: 再看人工智能的发展
: 16年之前 大概50多年低速发展
: ...................
你说的技术的问题,我完全同意。但是社会经济形态和技术,不一定是同步的,技术是否能有效渗透,有很多其他要素。
我想说的是技术对社会的改造和渗透,penetration问题,并不是技术决定,而是社会经济人文各种条件的综合合力,取决于我们未来在一个什么样的系统里。
复兴这种问题,太大太复杂,拿出任何一个对的要素说,可能都是偏颇的
所以,什么要素都可以谈,但是什么要素又都不能拘泥。
举例来说,Mckinsey对于咱们urbanization测量的项目,所做的就是首先无限进行细分,定义出宏观到微观各个层次,然后再不同的框架下再收集数据进行分析。
技术在这里面,并不凌驾于其他要素之上。scenario analysis里,跟技术要素并列的,至少还有制度、文化、社会心理
竞争环境等等很多
比如,80S以来的生产力技术水平提升,是不是首先得益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选择以及人才知识化技术化政策等等社会环境呢,所以,是不是因为选择了技术道路才有了这些,而不是坐等就等来了技术的力量呢?
--
修改:redapron FROM 61.48.209.*
FROM 61.4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