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可以同杨奎松下边的这些观点相互映证
https://book.ifeng.com/yeneizixun/special/yangkuisonghistorian/detail_2012_08/17/16888320_2.shtml
问:您能不能以《毛**为什么放弃新民主主义?》一文来解释一下您的这一观点。
答:毛**为什么放弃新民主主义,这是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人都相当关心的一个问题。围绕着这个问题,不少学者也都尝试着做过解释。但是,大家对这一问题的解释主要只是着眼于毛对1952年形势的估计,多半强调毛原本是真心想搞上很长时期的新民主主义的,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只是因为看到当时条件下工农业生产中的矛盾和问题,以为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一切即可迎刃而解,因此过急过快地放弃了新民主主义。这些解释大都忽略了对新民主主义主张形成的历史背景的考察。这就好比张三想要搞一个大屋顶的建筑,最初按照常规的工程建设步骤,又是设计,又是挖地基,立墙垛,刚把地基挖出个样子,就因为下雨影响施工,决心打破常规,一步到位,只挖了几个深坑,立上几根柱子,就把大屋顶支起来了。雨是淋不到了,人们在漂亮的大屋顶下可以做许多事情。但天气渐冷之后才发现,只有一个漂亮的大屋顶太不实用,于是又不得不重新开始挖地基建墙垛,把房子建起来。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只是去强调张三当初太过急于求成是不够的。没有人不想早点看到漂亮的大屋顶造出来,问题是为什么只有张三敢于走捷径,不按常理办事?这里面的原因就很复杂了,必须要做历史的分析,不能就事论事地只强调下雨对张三的影响。
我那篇文章其实着重谈到的也只是两个方面的历史背景,其一是指出,共产党人历史上是严格按照列宁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俄国革命的经验行事的,新民主主义就其本质而言并非是毛**的独创,它很大程度上不过是共产党人阶段革命论的一种延伸。换言之,新民主主义主张的思想萌芽及其雏形,也早在中国革命“两步走”以及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的“非资本主义前途”之类的主张里面,就.已经清楚地显露其端倪了。斯大林在新中国建立前夕还再三叮嘱中共不要急于搞社会主义,强调新政权在国内应当团结资产阶级,在国际应当积极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经贸关系,原因也在于此。其二是指出,革命阶段论本身就规定了上篇与下篇的关系,不断革命乃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从中共“一大”纲领一步实现社会主义,到以后不要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策,以及苏维埃时期那些彻底得不能再彻底的革命措施,都与其理论上的这种规定有关系。这也是为什么中共党内之容易“左”倾,几乎不可避免。
讲到这一点,我想你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我那篇文章只能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才能讨论和发表的原因了。有人说,毛**的新民主主义是针对当年党内主张超越革命阶段的“左”倾倾向而提出的,这显然是对当时中共历史的一种想当然。为什么?因为抗战以来,毛**等人所感受到的最大的危险是右,而不是所谓“左”。毛**之所以不满王明的那些主张,一个关键性问题就是照王明的想法去做,已经被迫屈从于国民党的共产党很可能会淹没在民族斗争的汪洋大海里。因此,自抗战开始之日起,毛**从来都在设想如何使共产党区别于国民党。最初,中共提出过“民主共和国”的口号,但因自身力量太过弱小未能发生影响。红军被迫改编,苏维埃被迫改制之后,它又提出过“三民主义共和国”的口号,试图用真假三民主义的争论来使自己切实站在高于国民党的地位上。但“三民主义共和国”的口号毕竟不是中共自己的东西。1939年夏,毛**依据欧洲战争爆发和共产国际改变欧洲党统一战线政策,以及中国国共两党磨擦冲突加剧的情况,开始提出“资产阶级投降的必然性”问题。进而于1940年大胆提出区分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政策,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主张。其目的,就是想要从理论上解决排除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所谓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确立团结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内在的几个革命阶级的政策,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实行由共产党领导(或参加领导)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这也是为什么,这一主张提出之后,毛**和王明之间就围绕着应不应该继续团结仍旧抗日的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问题,开始发生严重分歧的重要原因。注意到上述情况,我们就可以看出,1940年毛**新民主主义主张的提出,既是中共意识形态内容所规定的,同时又是中共依据现实力量对比和政治需要,所提出的一种政治斗争的带有极大进攻性质的策略口号。它是服从于当时那个特定阶段的,以争取共产党领导地位为目的的一种政治口号。一旦那个阶段过去,新的阶段出现,且力量对比有利,意识形态所规定的主要矛盾的内容也开始发生变化的时候,对于毛**这样擅长捕捉战机和具有强烈进取心的领导人来说,毅然地转向下一阶段的革命目标,就是很自然的事情。实际上,中共中央在1948年秋天就已经认定建国以后的主要矛盾将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了!按照毛的观点,主要矛盾决定社会的主要性质,新中国一旦建立起来,新民主主义就很自然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了。所以要有几年的过渡时期,一是因为俄国革命的经验使然,二是因为最初经济上的力量对比还不够有利。1952年国营经济的比重占到60%以上,毛**毅然放弃新民主主义而转向社会主义,实属必然之举。
问:对这类问题的重新研究和解释,是否也需要档案的进一步开放呢?
答:其实研究这种接近于思想史的问题,对档案开放的需要不是很大。最主要的还是要有允许重新解释的环境,当然,光有了研究的环境还不够。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像早些年那样不能利用原始的文本文献来订正被修改过的文本文献,这种研究也还是进行不了。过去人们之所以不会从中共历史上政治主张和策略变化的角度来就此提出疑问,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在于大家习惯了利用《毛选》来谈毛的思想主张。殊不知,编在《毛选》里的文章只是毛精选的一小部分,且不少在关键的地方还根据后来的认识做了重大的改动。对此,我在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一书时系统地考证了可以找到的毛**的各种版本的文字,同时把它们同当时中共的各种文献相比较,这样才弄清楚了毛的思想,以及中共的主张,不断地为着适合于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发生变动的情况。比如,如果我们像过去那样,依据《毛选》,认定毛**在20世纪20年代前半期就已经清楚地划分了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具体提出了团结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那么我们就无法清楚了解毛**何以会在1940年才具体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主张。不过,档案的开放对我在这个问题的研究还是有帮助的。比如,正是由于80年代中期大陆的档案开放,相关的研究人员才可能写文章介绍毛**和王明在党内围绕着要不要团结蒋介石集团抗日的争论的情况。了解到这一情况,就更印证了我对毛当年这一主张具有进攻性质的判断。
【 在 hotpear (灼灼其华—永不凋零) 的大作中提到: 】
:
https://news.qq.com/a/20111116/000790.htm: [导读]毛**1952年对《新民主主义》的修改内容远多于前两次修改,共有817处左右,对原有的一些认识、观点进行了较大的修改,从而使理论内容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 毛**著的《新民主主义论》,最早名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发表在1940年2月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创刊号上(以下简称《中国文化》本)。我们今天看到的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选集》中的《新民主主义论》(以下简称《毛选》本)【不考虑版式,仅
: ...................
--
FROM 106.12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