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嗯,叶飞是这个意思。郭村的时候陈毅也不赞成,包括事后也批评叶飞冒险,我理解主要是敌我对比悬殊,没想到叶飞能打赢。黄桥的时候刘是战略层面的构思,想把苏北八路军和新四军整合起来形成优势兵力一次性解决韩李问题,但确实是纸上谈兵。所以陈毅和粟裕实际也没打算等援军。
关于郭村的叶飞会议录原文如下:
可是陈司令员三次电示不同意固守郭村,怎么向他交代呢?抗命专擅,干系本就不小,万一打不好,部队大受损失,那就不得了!我沉思很久,掂量半天,下决心说:“既然大家都认为在这里打有把握,那好,就下决心在这里打。对陈司令员,我负责好了。陈司令员说过:‘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现在他不在这里,而且他只到过吴家桥,没有到过郭村,不了解这里的地形、群众条件、敌情。我们前线指挥员了解情况,要敢于实事求是,独立负责,这才是真正的向陈司令员负责!向党负责!”
于是我们复电陈毅同志,仍然坚持保卫郭村。陈毅同志争得一面命令陶勇同志火速增援郭村,一面电告我们:他在“六月二十八日便衣渡江,一切候我到时再议……”
关于黄桥的叶飞回忆录原文如下:
胡服方案应该说是完全符合中央的路线方针的。陈毅和粟裕等同志研究后,对他们原来拟定的苏北作战计划作了两个关键性的决策:
第一,“独立布置发展苏北工作。”陈毅同志根据长期作战的经验,也根据郭村战斗中待援不得的情况,深感到日伪顽的阻挠和铁道、公路、河川、湖泊的阻隔下,不能把远道增援作为战役部署的基点,而应“积极准备单独解决决战任务”,“以独立作战为原则”。这就不可能采取“一气打到底”的办法,而是“有限度地、有步骤地巩固发展”,“采取逐步跃进的姿态”。
第二,团结争取两李。胡服方案显然是根据郭村两李围攻的行动来估计,两李会与韩德勤配合向我进攻,因之说“让韩李集中部队从东北方向”向我进攻时,把李明扬也“同时赶走”。但郭村战斗之后,经过一系列工作,已经消除了两李与韩德勤配合向我进攻的可能性,韩德勤也就不可能越过两李防区向我进攻。因而,陈毅同志密电上报说:“只要我们今后争取得法,两李有由中立可争取进一步。同时,韩部之中间分子更有倾向我们的可能。”
事实很清楚,这并不是路线和战略方针的分歧。任何具体战役、战斗都可能有多种方案,当然其中有最佳方案,最佳方案的施行取得胜利,并不说明其它方案是一无可取的,或就是错误的。
七月二十三日,苏北指挥部仍维持原议,并电告中央、新四军军部和中原局,开始东进黄桥。
http://www.wphoto.net/qianbei/article/ts/show/articleid/25326/
【 在 FormulaOne (formula) 的大作中提到: 】
: 好像叶飞的回忆录里,郭村保卫战和黄桥决战,都提到过刘。刘的方案都是坚守,等待援军,结果援军都赶不过来,还得靠自己翻盘。。。
--
修改:hotpear FROM 106.120.64.*
FROM 106.12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