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因为当时彭都觉得需要休整无力再战了,这是来自一线的判断,这个我前边贴了出处了。
如果是林这么判断,也许还值得商榷,但是连一向以敢打硬仗著称的彭都这么说了,只能说明当时志愿军已经达到极限了。
同时在三次战役后,1月8日,志愿军就下达了休整两个月至3月15日的命令,这也说明之后1月11日周拒绝五步方案的时候,军事上的准备并不充分。
另外在三次战役之前邓华写给彭的信里就提到
第三个战役可能打出三个可能:一为敌被迫谈判求和,二为被迫撤出朝鲜,三为安上桥头堡一个(大丘、釜山)或两个(汉城、仁川)。如我能歼灭比上一战役更多的美军则可能出现第一二个可能,否则为第三个可能。根据今天情况看来第三个可能大。因敌有两次经验,且兵力更加集中了。虽如此,我们仍应争取前两个可能,缩短战争时间,于全局有利。
假如打成第三种局面我意作较长期打算。保留小部分(两三个军)配合人民军并撑他们的腰广泛开展游击战来纠缠疲惫和消耗敌人
——《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二卷P186
可见三次战役前一线指战员的判断是敌人求和是比较好的结果,并且是在大量杀伤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的。而事实上三次战役并未对美军形成大量歼灭,敌我力量对比并没有那么乐观。
而毛主席拒绝和谈的决策是在我方占优势,有望将美军驱逐出朝鲜的前提下做出的。很显然是做了误判。
【 在 pingshtu (ping)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觉得没接受是个错误或者可能是个错误,是因为最后结果不好。如果最后结果是推到36度线,估计会觉得幸亏没接受。
: 我意思是看法实际上是基于双方实力对比的。既然是基于实力,就不用纠结接受停战条件了。
: 如果接受条件后最后是被打回39线,我方领导层一定会被骂成宋襄公,而很少会去计较米帝毁约(当然,米帝要动手一定会找个所谓的理由来应付,即便当时没几个人信)。
: ...................
--
修改:superstone FROM 106.120.64.*
FROM 106.12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