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书籍《清末新政始末:大清帝国最后十年》。
1905年清政府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君主立宪,1906年清政府颁发《宣示预备立宪谕》,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09年在各省设咨议局,1910年中央设资政院,1911年成立“皇族内阁”。
1.清末宪政有三条路线:日本君主立宪、英国君主立宪和德意志君主立宪。由于日本在甲午海战和日俄战争中的胜利,加上文化相近,最终清政府选定了日本模式的君主立宪。
2.袁世凯在清末立宪时的主张超越了绝大部分清政府官员,清末立宪基本以袁世凯牵头为主。
3.慈禧是1908年11月去世,也即慈禧晚年是支持宪政的,如果没有慈禧的同意,从出洋考察到预备立宪都不可能在慈禧集权的情况下进行。
4.清末立宪满汉各族分为多个派别,满族有改革立宪派和保守派,汉族有改革立宪派和保守派,还有海外革命党,而汉族立宪派又因为权力之争而分为多个派别。
5.清末立宪改革太剧烈,动作太大,加上清末不平等条约的赔款,导致中央政府财政处于崩溃边缘,由此引发收归铁路国有运动以提高中央财政税收,但各省咨议局(相当于省议会)强烈反对中央收缴民间资本集资的铁路,进而引发四川保路运动,同时因为权力问题中央和各地督抚矛盾不可调和,各地督抚转而支持海外革命党,革命党借四川保路运动起义,然后清政府从湖北调新军进川镇压导致湖北空虚,最终导致武昌起义、清政府彻底崩盘。
6.慈禧死后摄政王载沣不具备慈禧的政治手腕和威望,却强行实行激进的立宪改革,企图几年走完他国几十年上百年的路。
7.预备立宪后各省成立咨议局,咨议局的权力大到可以影响督抚和中央对抗的程度。
--
FROM 117.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