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粟大将表示尊重,在指挥方面,足以与彭林刘徐并驾齐驱,各有优劣,这是毋容置疑的
。但另一方面,对一个人过高的赞誉无异于毁谤,粟大将在战略方面之于毛、在大局观方面
之于刘邓陈,无疑还是有差距的。
1,纵观粟的电报、刘邓支持粟的电报和zy最终部署的电报,都是基于过江条件暂不具备这一
基础所谈。粟电报强调的是困难,刘邓的电报说得很直白,担心粟少有把握,刘邓特别强调
自身的准备,例如粮食‘估计不致特别严重’等。
2,另一个因素是,粟提出围济打5军,刘邓认为粟迟出加入中原歼敌后再出,亦属稳妥,亦
可打开中原战局。zy的部署,也是基于这个考虑。但这个还不致上升到战略层面。
3,战略问题,粟的战略就是依托后方作战。‘以上三线部队(军主力、游击兵团及远征游击
队),依战局之进展向前推移,如能密切配合,则可能使战局得到较快与较大之发展。’
4,江北歼敌,我认为是随着淮海战役的进程逐步清晰的,大约从毛对战役规模的估计开始,
这是在尝试的过程中形成的。
所以纵观下江南问题,粟觉得困难,刘邓觉得粟准备不足没有把握,而可以尝试在江北歼敌
。不同的是,zy和刘邓认为后续仍出江南,粟认为后续仍要依托后方作战,如此而已。至于
战局最终演变围淮海战役歼灭国军主力的情况,我认为不在大家预料之中,或者不在讨论下
江南这个时间点大家的预料之中。
【 在 Adaye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下江南,如战略为江北歼灭国军主力,也可以作为中原战略。
: 没找到证据,你们可以找一找。
--
FROM 219.23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