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张爱玲又是误解又是满纸的污蔑。
【 在 TaoTeChing 的大作中提到: 】
: 芝加哥大学的英文系教授Richard Jean So(中文名“苏真”)在题为《文学信息战:张爱玲,美国国务院与冷战媒体美学》论文中提及,张爱玲在1952年底就申请了美国情报总署驻港办事机构的工作。正如张扬教授在书中披露的大量史料表明,香港那时候是英美情报人员熙熙攘攘往来的“监听站”和“招募站”,所以张爱玲自然很快被美国人注意到。情报总署驻港机构的文化工作处处长理查·麦卡锡“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他要招募这个文学天才,完成美国的东亚情报部署任务”,所以他在1951年底就跟踪张爱玲,进入她的住处当场招募;张的申请很快被接受,并于1952年开始工作。为美国政府,工作了3年。
: ?历史学的强大之处在于拥有综合型的理论分析框架。“张爱玲融入到一个新成立的国际媒体体系之中,该体系对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冷战行动十分重要”。张之所以被重用,在于“文学被视为传播信息的有效工具”,最终,“张爱玲的一生与政治分不开,因为她的经历让美国在东亚的帝国野心昭然若揭,同时也揭示了美国政府怎样招募张爱玲这样的流散作家开发新的写作模式”,然后为其政治目的服务。张,蛮配合。
: ?1948年,哈里·杜鲁门签署史密斯-蒙特法案,美国情报处及其辅助机构从此诞生,该情报机构旨在充分利用新兴的媒体技术对全球信息进行控制。后来的艾森豪威尔政府增加了对其资助,“把美国情报总署在美国冷战政治策略中的地位提升到了核心”,“情报总署的作用是创造性地描绘美国政策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合法愿望之间的联系”。注意的是,为了甩开“propaganda”的包袱,拉扎斯菲尔德等学者找到了另外一个词汇:“information”。但那时候,显然不便于从中国大陆获取“information”,那么张爱玲这样的文学天才便有了用武之地。她的文学技巧利于构建“文学信息战”,她的文学理论也适合这一点:在她的“被调解的低语世界”里,“文学发挥着流言和闲话的功能”。
: ...................
--
FROM 58.5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