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是不懂农业呀
别说清朝了
西汉亩产就已经281斤了(这个网上一搜就搜到)
粮食的产量,最根本的因素是:土地的肥力+水利z
种地是消耗土地的肥力的,明清之前,人口不多,土地的肥力基本上靠自然恢复,能缓的过来。
明清人口大爆发之后,一方面土地的肥力在逐步透支,另外一方面人口的膨胀导致森林覆盖率降低,民国时期森林覆盖率只有8.6%,这导致了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更导致了土地肥力的下降。
至于水利,由于战乱等各种原因,民国的水利情况应该是赶不上和清朝的和平时期,至少清朝的时期兰考不可能全是盐碱地。
土地的肥力+水利的崩溃是最根本的原因
【 在 oldg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本版有人不断宣传大清粮食产量3000亿斤,可是这个数学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就是经济学家研究认定了清代粮食亩产300斤,而大清耕地约10亿亩,于是就得出了大清粮食平均年产3000亿斤,大清粮食产量远高于民国的奇葩论断。
: 其实在共和国农业革命以前,无论民国清朝,主要还是靠天吃饭,粮食亩产差异不会太大,即使有差异,也是民国亩产高于大清。那么民国亩产粮食多少呢?
: 1930年代,山东省五谷杂粮种植以小麦、大豆、高粱为主,小麦的平均亩产量是120斤,大豆是130斤,高粱是180斤。1930年代抗战爆发前是民国的黄金时代,也是农作物亩产量最高峰的时代,其中1931年至1934年,山东省主要农作物平均亩产量分别是:小麦146斤、大麦152斤、高粱204斤、大豆177斤、谷子223斤、玉米184斤、地瓜1416斤。
: ...................
--
FROM 106.12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