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照你剔除1kg化肥增产7.5kg的观点,计算出来1955年到1981年增产23.5%,不是25%。如果加上化肥的作用,增产就是76.7%,前边我已经计算过了,如果我算得不对,你可以验算,但是既然你也觉得严谨是好的,那就请不要用30%或者25%这些不准确的数字。
2.从一开始我就不是谈1的问题,我的重点在于指出你一开始“1982年比1981年也就提高了5%。化肥用量增加了也有5%。”中间存在数据错误。同时按照你的观点剔除化肥作用后,81-83年增长率分别为7.16%和9.05%。可以说明化肥对这两年的增产不是主要原因。
3.集体化理论上的优势在于分工协作,优化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包产到户理论上的优势在于激励劳动力投入。这两种经营机制对生产的促进,都存在理论上的上限,不可能持续促进。长期来看,无论何种经营机制下粮食增产根本依靠的还是水、肥、种、农机这些生产资料要素的进步,因此,考察经营机制的作用,在实施该经营机制的最初几年是最可靠的。这是我的观点。正如福特的流水线在1913年将汽车装配速度提高了8倍,是当时可见的成效,并不需要花上10年时间来证明。正如三班倒和996比正常的955提升了产出,也是在新机制实施开始和旧机制相比较看到优势的。而流水线、996带来对无产阶级的压迫增加也是效率提升必然带来的严酷现实,正如单干带来的贫富分化一样。但是在讨论对生产的提升作用上,唯有实事求是才是科学的态度。
我的重点在于82、83年增产的原因分析,从前边的计算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化肥不是主要因素。
至于所谓前30年的增产成果,当然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是追求的严谨的你,请不要把公社生产机制和生产资料的进步强行挂钩,这只是同时间发生的事情,并不意味着存在天然的因果关系。
化肥、农机的投入依赖的是工业化的成就,种子的进步依赖的是科学技术的成果,农田水利建设依赖的是各级政府的重视——想想50年开始的治理淮河,集中力量办大事依赖的是tg强有力的基层组织——想想淮海的小推车。但这些都不必然与公社相互依存。这些都是tg的伟大成就不容否认。而公社和单干,则是不同历史阶段tg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进行的探索,在我看来,这里不存在信仰不容置疑的领域,一切凭数据、计算和逻辑。
【 在 seeasee 的大作中提到: 】
: 很简单啊。
: 1.我们在谈承包之前的旧体制,提升了产量多少。
: 我说30%,你说我不严谨,是25%。
: ...................
--
修改:hotpear FROM 101.241.4.*
FROM 101.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