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前面就说你把经济规模,和生活水平,和人均生活水平搞混了。
投资+消费=经济规模。
消费/人口=人均生活水平。
78年前是投资重于消费,重投资,消费压缩。
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水平一直窘迫。
很简单,没钱,消费多了就不能投资,投资多了就不能消费。
举个例子:
78年后,总设计师要砍进口工业设备,多进口粮食,就有人反对,认为影响了发展速度。
2.
说促进消费,能拉动工业增长,那是不成立的。
大家批纳粹,还会讲,要大炮还是要黄油。反过来理解就是要黄油就没有大炮。
同样1万吨钢铁,拿来盖住宅,就不能拿来盖工厂。
你需要理解产能这个玩意。
产能够了,消费促进工业。产能不够,消费就拖后腿。
同样5斤铁,你是造零件,还是造菜刀?
产能够了,自然两个都要,工厂10斤铁销售。
产能不够,造了菜刀,零件就缺货了。
以前我也举过例子。
你只有1个小铁匠铺,想滚动到中铁匠铺,大铁匠铺,小钢厂,中钢厂,大钢厂。
纯靠自己滚动,你要经历多长时间苦难,而且中间钢铁不能用来消费。
都得投入下一阶段铁匠铺,钢铁厂的建设。
3.
你去查印度的,钢,电,水泥,工业品产量。
1994年附近和中国1978年附近差不多。
碰巧人口也差不多。
【 在 colorfulrock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算是这个讨论里比较有深度一点的讨论了。
: 这就涉及到为什么中国当时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了。虽然我个人认为与欧日韩等国家相比,显然我们的道路是错误的。但当时华约国家大都是走这条路,这是有历史背景的。是牺牲民生追求工业指标,还是以民生为主。这很大程度是华约国家没有理解内循环和消费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 悦挥醒≡翊俳裆凸ひ抵副晗嗷ゴ俳哪J剑ㄕ庖彩俏颐窍衷谧叩穆罚
: ...................
--
FROM 122.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