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讲个共和国同龄的父辈,苏北老区,对应楼主的:
1,土改工作组一下村,就被嗅觉灵敏的本村最大的地主家接走了,吃住在这个最大地主家。得到指点后,这个地主贱卖部分土地给同村其它地主,结果这户地主划了中农。其它地主倒霉了,一直挨批斗,地主婆小脚干不动活,也要在社员旁边罚跪。
2,苏北黄泛区,大量盐碱地,后来被挖淤泥覆盖改良了。每年冬天都要挖淤泥改良盐碱地,最后把盐碱地给搞没了。
3,生产队也分三六九等。干部肯定过得好,子女脱离劳动。赶大车的,养大牲口的,看仓库的,都有外快,日子过得滋润。这些人能进城下馆子吃狗肉,狗肉不用票证。普通社员,当然要偷偷摸摸才能吃饱肚皮。民谣“十个社员九个贼,一个不偷,他没法尅(苏北方言,吃饭的意思)”。贫富差距就此拉开,在80年代,最先致富的也是这一批人。
4,三年困难时期,爷爷辈饿到拉黑水,把树皮的韧皮部和树根扒出来,磨粉吃,最后熬过来了。
5,推荐上大学基本上都要送礼,也有陪睡换推荐名额的。有知青的上大学名额,是从上头发下来,直接定点给某人的。当兵也要送礼。
6,分地前。生产队长为了破另一家系的祖坟风水,把没有沟渠的旱田改种水稻,把原来有灌溉系统的水田种旱田,瞎搞导致减产。这种事情经常发生。每次安葬之后,都搞一次破风水。
生产队长为了被提拔,公粮多交,老百姓吃不饱。隔壁队长,老同志,看开躺平,种了很多黑豆杂粮,政府不要,老百姓有的吃。
大学毕业的农技员被文化程度不高的公社干部和队长训斥,对技术员搞的合理密植地块,搞间苗,把幼苗都给拔了。然后调来4倍的肥料,搞追肥。最终产量超过了技术员推广的密植田产量。公社干部和生产队长非常得意,说大学生狗屁不通。如果按照经济核算,公社干部的搞法是严重亏损的。
分地后,老百姓还是按照大学生和老农的思路,留良种,合理密植,使用化肥。产量比分地前高。不过,水利系统马上就崩了。水田全部改旱田。
7,分地前,某家为了搞副业,编篮子卖,母女四人都陪生产队长睡觉。换了七八千斤荆条,编的篮子都私自卖了。因为挣了钱,陪嫁多,三个女儿都还嫁的不错。分地后,家家都想办法搞副业,80年代日子还行。90年代就惨咯,村提留乡统筹,联防队员打人,开始出去打工和做生意。
8,分地前,村里有个参军青年在部队连续立功提干,干到连长了。风水先生说,村中央有条大路,一直延伸到田地里面,构成穿心箭的地势,因此这辈能出将星。然后,生产队长立马组织劳动力,把路给刨了,原地挖了汪塘。把这个连长气的骂娘,最后副团专业。
9,分地后,村干部连夜卖拖拉机,分集体资产。
--
修改:lyonsu47 FROM 223.72.63.*
FROM 223.7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