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一致同意”应该是最后在毛的坚持下达成了一致意见吧。
开始自由讨论的时候应该是普遍不同意打。按照毛自己的说法是勉强算是有一个半人同意打,那一个是他
自己,另外半个是周,所谓半个是周同意打的前期是苏联得表态支持军事援助。
后来充分讨论的时候,毛应该是说服了大多数人。
你要理解当时的决策机制还是要民主集中的。毛是用自己的过往各种战略判断永远正确的战绩说服了大家,最后
形成一致意见。
逻辑上估计应该是这样。
【 在 Braun 的大作中提到: 】
: 事实上,从来就没有什么"一致同意打"的状况,
: 林就不同意,林的主意是不能过江打,只能在江边重兵布防。
: 高岗也不同意,高的馊主意并且也是整个东北局的馊主意是将东北的重工业搬家到关内
: ...................
--
FROM 120.244.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