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意义上的海军最早起源于晚清的洋务运动,在数十年间打造了一支比较强大的力量,虽然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但其余舰队的军舰以及20世纪初清政府的新入手的军舰被新生的中华民国政权继承,但是中华民国建立后不久就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所以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国海军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北京政府的第一、第二、练习舰队;吴佩孚的渤海舰队;陈策的广东舰队以及张作霖的东北海军。由于分裂割据、连年战乱,各个军阀都无力大规模新建海军舰艇,所以只能继续大批沿用清政府遗留下来的军舰,虽然它们由于世界上的无畏舰革命和军备竞赛的原因都已经相当老旧落后。
这一局面的改观出现于国民大革命期间。1926年,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一路势如破竹,引起了各支海军的注意。尤其是当时手中掌握着北京政府海军主力舰队的杨树庄,因为看到奉系军阀有自己的强大舰队,自己国家海军的地位不保,为了保存实力和自身出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后,终于在1927年3月14日电令各舰队易帜,宣布海军全体归顺国民革命军,同时宣布就任国民革命军海军总司令,并命令舰队配合国民革命军肃清长江下游各地的军阀部队。因此,国民革命军突然间获得了一支庞大、完整的海军力量,实力大增,这支舰队也成为了日后民国海军的主要力量,即第一、二舰队。1928年12月29日,奉系首领张学良在东北易帜,东北海军也随之归顺南京国民政府,为第三舰队。原广东舰队也改编为第四舰队。至此,中国海军终于在形式上重归统一。
黄金十年期间,民国海军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了7艘主力舰以及众多的小型舰艇,总计新增了60艘舰艇、近40架飞机。净增军舰数量17艘、吨位11466吨,相对于1927年以前的长期停滞已经实现了一定的更新换代,而且大多数舰艇也增加了防空能力,舰艇职能更加丰富。但是,若是把这些进步同世界海军大国尤其是中国的主要敌人日本相比较的话,这些进步仅仅只是微不足道。直到抗战爆发前,新建的7艘主力舰总吨位不过一万吨,加上旧有的主力舰如“肇和”号、“应瑞”号等也不过两万吨,海军总吨位也不超过6万吨,而且新式军舰只占海军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还是处于年久失修、武备落后的地步。而截至1937年底的旧日本帝国海军,拥有各类军舰300艘,总排水量1,191,171吨,其中大多数是一战之后建造的新式舰艇;其中有战列舰9艘、航空母舰5艘、重型巡洋舰12艘、轻型巡洋舰21艘、一等驱逐舰76艘,其中仅仅两三艘战列舰的排水量就相当于整个民国海军!而且,日本此时甚至还没有全面展开针对美国海军的军备扩张。
淞沪会战爆发后,日本海军大兵压境,弱小且落后的中国海军根本无力阻挡无数钢铁巨兽的长驱直入。为了阻挡强大的日军沿长江之上。1937年8月12日,蒋介石电令海军实施沉船封江计划,将包括“大同”、“自强”、“决川”、“浚蜀”在内的7艘老旧军舰及40艘商船自沉于既定方位,以阻塞航道,建立长江第一道封锁线。9月25日,海军又使一批舰艇自沉。就这样,民国海军一半吨位以上的作战力量就在未开一炮的情况下,以这样“屈辱”的方式结束了自己为国奉献的一生,实在令人叹息不已。
从8月16日起,日军开始对位于江阴的包括“宁海”、“平海”、“逸仙”在内的民国海军剩余舰艇进行空袭,作为装备有先进射击指挥仪的“宁海”、“平海”二舰击落了最多的日军飞机,但因寡不敌众,三舰在9月下旬陆续被日军轰炸机击沉,始终都没能得到正面对决的机会,这也正预示着未来海上制空权时代的来临。至此,中华民国海军在1927-1937年间获得的主力舰全部丧失殆尽,三舰后来都被日本打捞起来并加以改造,参与了太平洋战争。而随着“肇和”号和“应瑞”号分别在广东虎门和安徽采石矶被击沉,民国海军的全部主要作战力量也已经荡然无存。
--
修改:lanlingxiao FROM 112.12.233.*
FROM 112.12.2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