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小时候看的很多东西都觉得上纲上线,后来回过头一看,都是一针见血真知灼见
印象最深的是高中古文课文《郑伯克段于鄢》,当时里面说刻画了郑伯虚伪的统治者形象,我很不理解,明明我看到的是一个宽容、智慧、隐忍最终又大气的统治者(最后和母亲和解)
然后就觉得教科书的评价过于脑补,太“阶级性”了
结果后来看了中华书局的古人注解版,发现郑伯刻薄寡恩虚伪基本是历代共识,而且“克”这个词就是代表了一种贬义(正常用“伐”)
【 在 bopeep0506 的大作中提到: 】
: 小时候看批《武训传》,觉得没有必要,现在回过头看,无比佩服教员的洞察力。
--
FROM 210.1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