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隐入尘烟》有一点不明
拿洋奖公式:
白种人(不含社会主义国家)的故事=苦难+自我救赎
非白种人的故事=苦难+不得救赎(或被白人救赎)
【 在 zhenniub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说对了,很多导演确实认为拍的越惨,电影就越深刻。
--
修改:suxinghe1978 FROM 61.148.90.*
FROM 61.148.90.*
大老爷们过审了,还上映了一个月,是西部人民看不下去了
【 在 iwannabe 的大作中提到: 】
: 大老爷们心善得很,见不得穷人
:
--
FROM 61.148.90.*
没有苦难也要编造苦难
【 在 mageofu 的大作中提到: 】
: 如果连怜悯都没有了,更可怕。
: 只要有一个人看了这些文艺作品做了除了怜悯之外的好事,这文艺作品就是功德一件。
: 而且,怜悯至少提醒自己不要忘了这世上还有苦难。
--
FROM 61.148.90.*
你去把原型找出来呗
【 在 mageofu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怎么确定是编造?还是说少数人的苦难不是苦难?
: :
--
FROM 61.148.90.*
你是呗
【 在 mondex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是西部人民的代表?
--
FROM 61.148.90.*
两回事
【 在 bom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上面发的我同学的经历你觉得够不够苦?是不是也觉得我还是编的。
: 其实我还没写他小时候,他是三个男孩的老二,最不受待见,小时候经常被爸妈揍。
:
--
FROM 61.148.90.*
世界上比你“同学”苦的人多的是,但文艺创作必须有现实意义,不是拍得越苦越好
有价值的文艺叙事都是苦难+救赎,即描绘苦难的同时,主人公通过努力超越苦难
西方掌握话语霸权之后,“救赎”就成了西方人的专属,白人的苦难必须自我救赎,非白人的苦难不得自我救赎
所以你会看到那些描绘拉美的电影,即时再黑暗,也要在结局找到一丝光明
所以你会看到《小丑》那样的杰作拿不到最佳影片,他们宁可把奥斯卡颁给《寄生虫》
所以你会看到拿些志在拿洋奖的导演亦步亦趋的按照西方划定好的方式叙事,完全无视文艺创作基本规律
【 在 bom 的大作中提到: 】
: 啥叫两回事,你不就是否定有这么苦的人么
--
FROM 61.148.90.*
把用欧美背景白人做主角翻拍,故事完全没有违和感,那就可以,比如《我不是药神》
【 在 diamonddust 的大作中提到: 】
: 拿金鸡百花的公式呢
:
:
--
FROM 61.148.90.*
好莱坞也这样,西方主流故事叙事都这样,多看点电影吧
【 在 bom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的意思我懂了,再苦的电影,必须有个光明结尾。。。。您是广电总局的吧
--
FROM 61.148.90.*
咋拍都行,你到厕所拍一坨屎,说这就是现实世界也没问题,但得允许别人说你恶心
【 在 diamonddust 的大作中提到: 】
: 谁告你你拍电影必须最后主人公通过努力超越苦难?你如果当导演,你可以这样拍。这
: 样的导演有,比如《活着》电影的结尾就给了一抹亮色,《集结号》最后战士们也沉冤
: 得雪了。
: ...................
--
FROM 61.14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