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理性回复。
我觉着第一点和第二点来说,对小孩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说看了电影立刻就会怎么样。因为哪吒是主角,部分小孩会从内心里认同哪吒这个角色,比如给人恶作剧,尿尿雨露,比较暴躁冲动,暴力解决问题等等。当然如果家庭教育比较好的话,小孩不会接受这种影响,甚至本能的反感哪吒。但也有一部分孩子会和哪吒“同频”,因为小孩都有叛逆的一面,会觉着这个哪吒的形象是自己可以效仿的,这么做是对的,是支持自己的。当然也和小孩的年龄有关,高中以上应该会好一下。
纵观哪吒1,2部吧,我觉着很少有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动画片里的哪吒吧?这是从家长角度的反思。传统动画片里的哪吒还好一些,虽然最开始比较叛逆,剥皮害命了,但是受到了惩罚,重塑肉身后,也算归正仙道了。这个动画片里面,哪吒本来也要归正,结果归正的寿星老,是个反派,这就让人无所是从了。这就让孩子产生了,只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才是对的,其他所有秩序规定都有可能是错的,我命由我不由天。但是对于初中以下的小孩来说,真的适合让他们认为自己就是完全对的吗?世间没有一个秩序吗?没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去怼班主任吧。
【 在 whx83 的大作中提到: 】
: 部分同意第2点。这种善恶大反转的剧情,对于小盆友来说,确实有些接受困难,还是更适合成年人。但是吧,一部电影,可以有很多关注点,小孩子未必就只关注这点剧情。我家娃观影后谈的最多的两点:1、喝“玉露”那段,所谓的“屎尿屁”笑点;2、申公豹是怎么知道幕后黑手是仙翁的?这个算是比较细节的剧情考究了。而所谓善恶大反转,娃似乎并不太关注,或者说能比较自然地接受这种反转?
: 第1点吧,我觉得一部电影就把孩子带坏的,家长得首先检讨一下自己孩子脑子是不是缺点什么本该是家长灌输进去的东西?家长没有做好积极、正向的引导、灌输,他们的脑子就容易被其他东西占据。即使不看这部电影,也会被某个小视频、街边广告或者某个同学影响。《喜羊羊》傻跑了十几年,那么多小孩看过,火烧同学的事儿有几次?谁家孩子也不可能圈在培养皿里长大。
: 第3点嘛,涉及到史观问题。过去的历史书大部分都是英雄史观,记录的也都是王侯将相为主。另一面就是群众史观。这两种都是观察历史的不同角度,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但也不能用非此即彼的逻辑去看待,更不能为了什么而什么,那就太刻意了。一个事实是:这世上活过的决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在历史上留下什么(包括我们),死后几十年也就被彻底遗忘了。史书上简单的“岁大饥”“人相食”“十不存一”等等用词背后的人数远比历史书记录的人名多得多,但这就是现实。我们承认群众史观的合理性,但为了表达而表达也大可不必。现在很多文学影视作品喜欢把焦点对准那些普通人,反映他们在重大灾难、历史事件中的悲欢,这更容易让观众共情。这没毛病。但,这只是一种手法,一个角度,不是全部。说句歪理:全城被毁,哪吒先去找父母,有什么不对吗?换个角度,这难道不是哪吒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 ...................
--
修改:outerman FROM 117.12.85.*
FROM 117.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