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告你你拍电影必须最后主人公通过努力超越苦难?你如果当导演,你可以这样拍。这
样的导演有,比如《活着》电影的结尾就给了一抹亮色,《集结号》最后战士们也沉冤
得雪了。
但不代表所有的作品都必须如此。
【 在 suxinghe1978 的大作中提到: 】
世界上比你“同学”苦的人多的是,但文艺创作必须有现实意义,不是拍得越苦越好
有价值的文艺叙事都是苦难+救赎,即描绘苦难的同时,主人公通过努力超越苦难
西方掌握话语霸权之后,“救赎”就成了西方人的专属,白人的苦难必须自我救赎,非白人的苦难不得自我救赎
所以你会看到那些描绘拉美的电影,即时再黑暗,也要在结局找到一丝光明
所以你会看到《小丑》那样的杰作拿不到最佳影片,他们宁可把奥斯卡颁给《寄生虫》
所以你会看到拿些志在拿洋奖的导演亦步亦趋的按照西方划定好的方式叙事,完全无视文艺创作基本规律
【 在 bom 的大作中提到: 】
: 啥叫两回事,你不就是否定有这么苦的人么
--
FROM 106.3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