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最近在全网很热,推荐给版友们
叙事脉络
一、为什么说“教育如渣男,钱多就变坏”?
二、科研:不会理发的铁匠不是好教师
三、教研、竞赛:中国之大,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讲桌
四、改革:让教育的归教育,让科研的归科研
五、教师在教书之余还能为社会做些什么?
引子
写下“教育如渣男,有钱就变坏”这一文章标题前,我经过了长时间的深思熟虑和激烈的思想斗争。我犹豫不决的是,作为一名站了22年讲台的一线教师,我这么评价教育合适吗?就算这样的评价是合适的,可是我吃着教育的饭,这样骂教育的娘,合适吗?
就在我犹豫不决的时候,2024年新年伊始,教育界接连曝出两起震动全网的“恶性事件”,一是2024年1月16日华中农业大学11名学生实名联合举报他们的导师黄飞若教授学术造假;二是2024年2月4日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导薛鹏举着身份证在其抖音账号举报她的单位对她的不公平对待,随即薛鹏的举报反转,全网掀起了对“精致利己主义高级知识分子”的批判。
唉,发不上来,第一部分发不上来
二、科研:不会理发的铁匠不是好教师
当前中国是全世界“科研”第一大国,2022年,在全世界178个学科中的159种高影响力期刊上,我国的科研工作者发表的论文数为16349篇,占世界总量的30.3%,排名世界第一位;2023年更厉害,截至2023年7月,我国热点论文数量占世界总量的45.9%,排名世界第一。
这还只是在全球有影响力的期刊上的发文,如果算上中国国内多如牛毛的中文期刊,以及国外没什么影响力的“水刊”,那么中国每年的科研论文生产量恐怕是个天文数字。
而中国这么多的研究论文,绝大部分都是1880多万教育工作者撰写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是我国的“科研主力军”。
作为教育工作者当中的一员,我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每个教书匠就能同时是一个科研工作者?逻辑在哪里,依据在哪里?教育工作者何德何能,就一定具备或者引领高科技,或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或者纵论微观经济宏观政策甚至世界和平的学识和能力?教育工作者有这个智慧吗?
如果在100年前,说教师是社会的精英人才,那么在90%以上的人都是文盲的当时,这个结论是成立的。可是在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超过1000万(2023年是1158万)的今天,还说教师就是社会的精英人才,就是应该通过“搞科研”来引领社会发展的高级知识分子,这是不能让人信服的。
毕竟,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到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已经超过了2.1836亿,再加上最近3年共3143万的大学毕业生,目前我国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已达2.5亿,硕士博士的数量也已经非常庞大。1880万教师是2.5亿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中的少部分。可见教师不代表社会精英,更不代表科技的高精尖。
实际上,绝大部分教师的职业经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没有在生产一线研发和在销售一线营销的经验,技术技能也好,社会经验也罢,都是欠缺的。谈论生产技术,教师可能比不上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谈论营销思维和经济见解,教师可能比不上活跃在工商业一线的经营人员。
何况很多一线人员的学历并不比教师低,一线人员中的本科、硕士、博士非常多啊,那么,为什么大量的科研论文没有出自生产经营一线的人员之手,而是出自围墙内的教师之手呢?合理的逻辑在哪里?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个现状?
绝大部分所谓的科研论文都是垃圾,这个绝大部分恐怕超过了99%。这话不是我说的,是“科技狂人”马斯克说的。马斯克对现在的学术论文感到十分厌恶,他对学术界论文的“注水”表示质疑,他认为现在全球99%的论文都毫无学术价值,因为真正的先进科技是不会直接体现在论文上的。以至于他举例说,中国的航天创始人钱学森回到中国后,一份论文都没写,但丝毫不耽误他在全球航天史上的历史地位。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不止一次地公开表述:“更让我们感到恐惧的是,学校落后于社会发展,不仅我们,全世界的高校都有如此的迹象,社会走在了大学的前面。大家看到很多新的颠覆性的技术产生,不是在校园内产生,是在校园外产生,企业现在所拥有的技术水平,远远高于高等学校。他们所用的设备、装备、理念比我们学校培养孩子的那些教材与模式都要先进。”
连著名的985大学都落后于社会发展了,还逼着那些一般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甚至中小学老师搞科研发论文,有什么意义?科技发展到如今的地步,创新、发现和发明是随便一个教书的老师就能突破的吗?
这也是当前学术圈教育圈丑闻频出的根本原因。本来“科研”是应该由少数高级人才去做的极高级的事业,但是当我们把教师等同于科研人员,进而用“科研论文”去考核教师的时候,一切都变质了。
教育圈里的绝大部分科研不是为了创新,只是为了评职称拿帽子,只是为了谋求个人的利益而已,它与科技创新和大国崛起没有一毛钱关系。既然科研是个牟利的工具,那么弄虚作假就是必然的。层出不穷的学术丑闻就是我以上论断的有力证据。
不是我污蔑教师群体做的科研,我相信大部分教师都同意我的说法。教育圈之外不了解这些事的人可能还有些疑惑,但其实任何事情的真相,我们都可以从哲学的高度和逻辑的角度去思考,不管什么事,逻辑顺畅了,种什么因才能得什么果,如果逻辑不通,肯定因果背离。
综上所述,因为学校落后于社会,因为教师没有一线的实际工作经验,因为教师的学历也并非全社会最高,那么教师能做出什么创新呢?教师没有创新却撰写了最多的科研论文,这样科研论文又有什么价值呢?与垃圾有什么区别呢?论文没有价值,但为了牟取利益却还要猛产高产,可不就是“伪科研”遍地嘛。这就是基本的逻辑。
什么是“伪科研”?我认为至少包括两类,一是如华中农业大学黄飞若教授利用假数据造出来的假论文;二是“屎上雕花”式的不造假但却无用的科研。目前公然造假的论文比例较小,因为造假风险太高,而“屎上雕花”式的论文却多如牛毛,而且不违法不违规。
我必须要强调,什么事都不能绝对地一棍子打死。我不否定全体教师的科研,相反,我和很多人一样,对我国顶级大学里面那些真正有创新能力且能沉下心来搞科研的顶级学者充满期待且敬佩不已,我国的很多重大科研也都是从大学校园里出来的。
但是,不能因为顶级大学里的顶级学者做出了有价值的科研,就让1880多万教师都做科研,并且用科研来考评所有的教师。实际上985大学之外的学校能做出有价值的科研的可能性很小,那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把教育和科研混在一起,让所有的老师都“重科研而轻教学”呢?
对于绝大部分学校和绝大部分老师而言,能把“教育”这点事搞好就已经很了不起了。社会发展这么快,技术迭代这么频繁,理念更新这么迅速,老师们能通过学习紧跟时代步伐,能给学生教授与时俱进的知识,就已经是很好的老师了。实际上,因为长期以来“重科研轻教学”的影响,大部分老师都做不到这一点。
能不能让绝大部分老师就踏踏实实地做一个知识的传播者,把前人的智慧高效且没有遗漏地传递给学生,辅导学生学明白想清楚,并关心学生成长,辅导学生进步?老师就干这点事,拿与之匹配的劳动报酬,可不可以?不要逼迫老师去搞“伪科研”可不可以?
中间有部分发不上来
我举这些例子就是想证明,学校里面教书先生的智慧和眼界其实一般,因为他们没有在生产经营一线的工作经验,甚至也不愿意深入基层走近群众,他们对很多事情的理解其实都不符合社会实际,所以让他们搞科研,进而引领社会的发展,这不切实际不合逻辑。
让老师专心地做好教学,让老师务好“教育”这个正业,不要逼着老师去“不务正业”。好像很难再找出一个像教育这样的行业,专门用“正业”之外的指标来考核员工,就好像你明明是个打铁的铁匠,可是你的工资要根据你理发的水平高低来定,莫非“不会理发的铁匠不是好教师”?这真的滑稽得有点可笑!
三、教研、竞赛:中国之大,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讲桌
近几年教师搞的“伪科研”不断在网络上被揭发,再加上科研多少还是有些难度,于是搞不了“科研”的教师就把目光投向了“教研”。我研究不了世界和平,我还研究不了怎么上课?想点花样,变点招数,不就是一个教研项目吗?只要申请成功,钱一样拿,职称一样升,何必死磕科研?
于是教研论文和教研项目有了风起云涌之势,一门本来普普通通的课程,老师讲学生听持续了几十年了,效果相当不错,但在项目资金的推动之下,这种传统的教学必须得改。
全国那么多学校,那么多老师,对同一门课程,你一套教改方案,我一套教改方案;你一个精品课程,我一个精品课程;你一个教学资源库,我一个教学资源库;你编一本教材,我编一本教材。反正只要申请到资金,完成个文本就完事,没有人考证方案的合理性,也没有人考虑教改方案能不能被落地执行,也没人管精品课和资源库有没有师生用,反正这都是为了名和利而做的项目,看在名利的面子上折腾就是了,不用考虑社会价值。
做项目的人如果仅仅是玩玩文字游戏,那还算好的,就怕有些项目主持人做戏做全套,非得要把他的设想落实到教学中。而那些根本不在教学一线教书的领导专家,他们往往可以利用资源拿到大项目,为了让他的项目看起来成果卓著,他们往往会利用职权把他们的教改设想落实到本校的教学中。
但凡碰到这样的事,一线老师都叫苦不迭,却又敢怒不敢言。什么项目式学习、游戏化教学、可视化重现、情景化演绎、翻转课堂等各种花花绿绿的套路走一遍,热热闹闹欢欢喜喜地排练、观摩、总结一番后,这门课原先怎么上,以后还是怎么上。唯一不同的是,老师和学生作为演员,在领导和专家的教改项目里演绎了一下角色而已。项目完成了,评优了,主持人得奖了,升职加薪了,然后一切照旧,文本尘封,再奔赴下一个项目。
这些年,是年年教改,月月教改,天天教改,似乎每一门课延续至今的所有教学方法都是错的,都必须改。怎么改?是要改成老师言简意赅迅速高效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吗?
不不不!要让知识的传授看得见,甚至摸得着;要让观摩团像看电影看戏一样,有东西可看。学生听没听懂学没学会这不重要,让学生和老师一起表演出学习的情景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参与教改的课程,课堂越来越像春晚,讲课越来越像说相声演小品,明明一个简简单单三句话就能讲清楚的知识点,必须通过情景演绎翻转课堂等套路折腾半小时。这么折腾,领导高兴,观摩团高兴,项目主持人高兴,孩子们也高兴,只是这种事折腾得太多,学生的成绩肯定下降。
有些老师特别擅长表演,能力出众得就像春晚主持人一样,他们表演出来的课堂往往可以获得观摩团和评委的一致好评。这些老师不停地参加各种竞赛,获得了无数奖励,靠着这些荣誉,职称也很快地提高了。但你真的让他们带个班,带门课,他们往往会搞得一团糟,学生的成绩可能会是同级垫底的。
现在的竞赛特别多,尤其是职业教育领域,国赛省赛行业赛绵绵不断轰轰烈烈,各个学校争相给各种竞赛砸下重金,竞赛获奖的老师名利双收,参加竞赛的学生脱离正常教学专心备赛,争取职业技能竞赛获奖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点抓手。
可是职业技能竞赛的内幕是什么样的呢?网上有很多职业院校的老师现身说法,基本上揭示了职业技能大赛这个游戏的内幕,我截几张图片,以飨读者:
从IP地址看,这是全国多个省市的职业院校老师的现身说法,点赞评论的那么多,可见这个帖子讨论的现状是能够代表全国范围内职业技能大赛现状的。
以上反映的职业技能竞赛现状总结起来就是:1.职业技能竞赛已经被竞赛软件销售商完全操控,哪个学校掏钱买他们的软件,甚至哪个学校掏钱请他们培训,哪个学校就获奖,跟学校的教学质量没有关系;2.竞赛的软件严重脱离生产生活实际,就是软件开发商开发出来专门搞竞赛的游戏,会操作这些软件,得了大奖,也不代表技能就高,这些东西没有实际意义;3.学生为了参加这些技能竞赛,往往脱离了正常教学,整个学期都不上课,专门训练这些软件。
网上讨论职业技能竞赛的帖子很多,就我截图的这个帖子也有成百上千的人留言讨论,职业技能竞赛的这种状况不是什么秘密,圈里人都知道。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帖子反映的状况绝对属实
还有教材。本来一门课程全国成百上千所学校都在开,所有学校就应该完全依据教材的质量挑选一本最好的,用最好的教材才能保证最好的教学质量。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因为每个学校都有庞大经费推动的教研教改项目,编写教科书往往是教研教改的一部分,就算没有教研教改项目,编写教科书也是评职称的得分大项。因为编写教科书可以名利双收,各校各科的老师当然要趋之若鹜了。
于是,全国范围内,同一门课程,编出了无数本教材。自己编的教材,就算水平再差,就算漏洞百出,自己的学校自己的学生也得用。于是大学里的教材,本校老师编写的比例越来越高,名师专家编写的曾经畅销全国的教材越来越没有市场,教科书的近亲繁殖和闭门造车已经蔚然成风。大学教科书乱象就是一个由多余资金推动“劣币驱逐良币”的典型案例。
抗战时期,清华大学学生蒋南翔发出怒吼:“华北之大,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而现在,很多老师则哀叹:“中国之大,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讲桌。”这个时代的老师,干什么都可以,就是很难一门心思平平静静地教书。从中小学到大学,每个老师耗费在教育学生上的心力越来越少,耗费在科研、教研、竞赛等事情上的心力越来越多。杂事越来越多,老师越来越忙,教书越来越潦草,这就是当前的教育现状。
我一直在想,在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中,传授知识教育学生就那么没有价值吗?伪科研、伪教研、伪竞赛都比给学生认认真真上课更重要吗?教育部门的首要职责、教师的首要任务,难道不是教授学生功课吗?
四、改革:让教育的归教育,让科研的归科研
教师虽然不能再称为知识精英,但因为教师的岗位特殊,担负着教育下一代的职责,担负着传递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和社会道统的重任,是最应该继承中华传统文人衣钵的一批人。这就是为什么当今教师群体的的文化并非全社会最高,但是教师却是最受尊重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原因。
教师的价值观、教师的操守、教师的诚信、教师的气节对国家对社会影响深远,要想让中华文化中最优秀的基因薪火相传,教育就不能精致利己,不能趋利,更不能造假。
可是,伪科研、伪教研、伪竞赛等乱七八糟的事严重伤害了教育的诚信。当老师们满脑子想的不是如何上好课程教好学生,而是如何买论文、跑关系、找评委的时候,教育的诚信已经荡然无存了。这是非常可怕的,教育系统中如果没有了诚信,我们一届一届的学生一代一代的孩子还能诚信吗?全社会没有了诚信,中国还能变好吗?
很抱歉,后面的发不出来。鉴于大家也不愿意看长文,那就算了吧。全文有1.7万字。
杨昇原创文章
※ 修改:·dogsir 于 Feb 23 00:00:17 2024 修改本文·[FROM: 175.8.210.*]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www.mysmth.net·[FROM: 175.8.210.*]
修改:dogsir FROM 175.8.210.*
FROM 175.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