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在近不惑之年,终于想明白了一件困扰自己多年的事情。
其实是多数,但太随意太自然了,以至于不是当事人根本注意不到
【 在 dell2009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容易,同为江西人,有两个姐姐的弟弟,我能理解江西老一辈父母重男轻女,但像你爸这么奇葩,做的这么明显的真是少数。
: 我父母也重男轻女,但至少表面上、口头上还是端的平,两个姐姐偶尔也会打趣,但大家呵呵一乐就过去了。
: --
--
FROM 61.48.63.*
能自己走出来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很多人终其一生困在其中,有的是怨怼不可自拔,有的是一直美化跟父母的关系。
能看清、能理解、能行动、能自我善待,每一步都挺厉害的
【 在 jsqfsjmy 的大作中提到: 】
: 各位朋友们的留言、加分或扣分我都认真读过,感谢大家的阅看与点评,其中不乏洞悉世事、深刻又温情的观点,水木不愧是一个高素质的平台。承蒙大家这么热情,我也把读评论的体会分享一下:
:
: 1\. 传统家庭伦理关系受到了冲击。比如“生”是不是“恩”的问题,扶持亲人是不是“血宝”的问题,我觉得也是存在争议的,和我同龄且为人父母的朋友,不妨在思考的时候也保持一种开放性。孩子肯定不是父母的附属,但怎么避免过于自我、过于脆弱,家庭的纽带是否还能牢固,也是我们将来要面对的问题。平等为前提的沟通是重要的,有人指责“记恨”的问题,我觉得及时沟通或可化解,不沟通任由其发酵,才是问题所在,指责受苦者的讲述既不正义也于事无补。
:
: 2\. 两代人的观念割裂问题。有朋友幽默地指出我要是和邻村小伙儿结了婚,就不会有这些烦恼。但我愿意承受这些烦恼,因为这代表我有机会将这种有害子女身心健康的错误观念在自己身上彻底终结,而不是在麻木中延续给下一代。许多做弟弟的朋友愿意关照自己的姐姐,令人感动。
:
: 3\. 怎么培养孩子成才的问题。有朋友问我弟弟是不是成绩不咋滴,是的,如您所想,三本。我的刻苦和勤奋是学业的秘密,但不能保证一个人过好一生。所以,我还是反对棍棒出孝子的说法,也反对创造恶劣环境激发潜能的说法。高强度育儿肯定是出于善意,但这种善意,就像我说的,如果一定要追求结出什么样的果子,那就是一种执念,也是孩子难以消受的。所以,做家长的,我觉得付出了善意、尽心陪伴,结果不去强求。育儿和成长的理想状态,都应该是“乐在其中”四个字。
:
: 最后祝大家,多喜乐,常安宁!我也不再回复啦。
:
: 长贴慎入,先上个摘要吧。
: 题主是85后女性,生于江西农村,后因为学习勤奋刻苦、认真对待工作,在一线大城市有了容身之处。因为父母的一些不公正对待以及各种金钱问题,积怨多年,现终于想明白,决定放下困扰。
:
: 说一些具体事件吧。
:
: 一、童年时期
:
: 1\. 我的出生是不受欢迎的。母亲生之前一位算命先生说她会一举得男,但生出来的却是女儿。外婆当场就恳求父亲莫要因为生了女儿就看轻了母亲。但是奶奶告诉我,那天父亲回家找小孩衣服的时候,把奶奶一整个柜子的衣服都扔在了泥地上。究竟是因为生了女儿而难过,还是因为奶奶耳背耽误了事而发如此大的火,就只有父亲自己知道了。
:
: 2\. 在弟弟出生之前,我尚不足五岁的某一年,父母吵架之后父亲不吃母亲做的饭,买了罐头饼干等稀罕物在一角独享,我站在门口张望了一下,昏暗房间中抬起来的眼皮下透露着深深的寒意,我知道那肯定是不可亲近之意。大约同一时期的另一个场景,我坐在一条凳上,父亲穿着皮鞋的脚踩在我的大腿上,我顿时痛到尖叫。
:
: 2\. 90年代计划生育最严格的时候,父母付出了双方失去工作且有巨额罚款的代价,东躲西藏,终得一男。五岁的我被托给外婆,他们骗我说母亲去海南岛做生意了。至今仍清清楚楚地记得表姐的小学课本上讲到了海南岛,我心里暗暗想,我妈妈就在那里,但是我没有说出来。后来,父母携子归来,父亲和一位叔叔一起吃饭闲聊,叔叔说,以后这个女儿要受委屈了,但是父亲说,不会的,以前我花五毛钱给她买一碗水喝,现在我花一块钱给他们一人一碗水。从此,父亲转头去做生意,但并不成功,我的那碗水终究没有喝到。
:
: 3\. 携子归来的头两年,虽然东拼西凑交了罚款且要回家种地,但这并不影响父母亲有子万事足的心态。父亲有一次开玩笑地用手指模仿一把枪的样子,对着坐在桶里的半岁小弟biubiu,脸上带笑地说你这个“万元户”。六岁的我不知道为什么无师自通地深谙生存之道,扑过去挡在弟弟前面。这一举动果然赢得了父亲的赞许,他点点头,说,对,以后有人要谋害你弟弟,你就这样挡在前面。
:
: 4\. 90年代中期电视上热播知青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孽债》,讲述的是一群上海知青在西双版纳留下的孩子千里迢迢寻找已经返城的父母。李春波唱的主题曲中有一句歌词“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只有我是多余的”。父亲对着我脱口而出,在我们这个家,你就是多余的。
:
: 5\. 上小学之前,在一次和父亲弟弟的嬉戏打闹中,可能我碰疼了父亲,他登时变脸,叫我跪下。我立马跪下了。
:
: 6\. 弟弟两三岁的时候,父亲经常肩上骑着弟弟走来走去,不记得是一个什么奇怪的游戏,只记得最终的场景是父亲对着我的头发吐了一口痰,我生性洁癖,觉得好恶心,洗了很久。
:
: 7\. 再后来就是上学了,学习成绩优异到十里八乡都知道的那种。母亲有一次对我说,如果不是你读书好,你爸会把你踩在沟渠里。
:
: 二、少年时代
:
: 1\. 十岁之后我就离家了,没有太多的回忆。只记得每年暑假要承包全家人的衣服,压水井压出整整四大盆水,一盆水洗衣服,三盆水漂洗。同时还要看店,因为父母时常在外忙活。当然也有一些温馨的回忆,比如我喜欢吃莲藕和豆腐干,父亲通常会在周五下班回家之前买,因为周末我也回家了。
:
: 三、远离家乡
:
: 1\. 读大学去了一个遥远的城市,那时候说不出来为什么,反正就是不喜欢回家,寒假最晚初九就走了,暑假一般住一周。去学校做什么呢,勤工俭学做兼职。生活费一大部分是自给自足。21岁之后就彻底地没有劳烦父母给钱。自此之后,父亲也再没有在我回家的短暂时间里把我骂哭。
:
: 2\. 再后来就是我的婚事,自由恋爱,对象的父母很善良,给足了面子,那时候还没有高彩礼的说法,但是他们主动建议我父母将这一笔彩礼付首付买房子,大家可以想得到,这个房子后来做了弟弟的婚房。那时候的我真心觉得改善一下父母生活也是应该的,将话转到之后,他们迅速地搞定了这件事。我父母在男方家办完婚礼之后四年才给我办酒席,原因是爷爷身体不好,地方习俗如此。等到他们说可以办的时候,我的孩子都已经三岁了。我深刻讨厌这种说法,但至今不知道如何反驳这一习俗的问题所在。
:
: 3.这些年,陆陆续续给了父母不少钱,初衷是改善他们的生活,但他们并没有专款专用,而是依然持续性地告诉我家道艰难,借钱的日子难熬,说实话,父母管亲戚借一万两万的做法曾一度让我觉得无颜面对亲戚。前些年弟弟结婚,和版面上说的农村婚礼标配基本一致,我惊讶地发现,从我这里拿的钱,刚好和弟媳的彩礼钱是一样的,顿时哑然失笑。有房有车五金一钻小20个的彩礼钱,体面的订婚和结婚,过程中名目繁多的礼钱,他们竟然都拿出来了。可笑我竟然真的以为自己以前被惨淡对待是因为家里太穷了。
:
: 4.和父母爆发过两次争吵。一次是弟弟结婚前,我告诉他们房子的首付我愿意赠予,无需保留我的房间,放弃继承,以后养老和弟弟一人一半。父亲大发雷霆,说出嫁的女儿争娘家财产闻所未闻,母亲伤心抹泪说要怪只能怪爹娘没本事挣不到钱,挣的到就不会拿你的。我感到十分错愕,说的是赠予啊,哪里是争产。后来才明白过来,在他们的世界观里女儿是没有资格说放弃继承这句话的,因为他们认为本来就没我的份。
:
: 5.第二次争吵发生在弟弟婚礼之后,母亲微信里哭诉儿子结婚耗费太大,又要去过借钱的日子了,借钱的日子真难过之类的话。这一次,我不想直接转账了,我告诉她,三五万的,我可以借给你,但要父亲跟我打电话讲。最终以父亲拒绝告终,他说怕借了还不上,并且放下话,以后不要联系了。母亲再次哭诉指望不上我。自那以后,父亲真的没有再主动和我说过话,过年过节也从未发出过回老家的邀请。
:
: 四、放下困扰
:
: 可以想见,这些年我一定深受父母不爱自己的困扰,也被父母转移支付然后持续哭穷的行为所困扰。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会有父母一年到头从来不闻不问,为什么会有母亲空着手来看几年未见的外孙女和孕中的女儿,问就是,你什么都有,什么都会。
:
: 事实上,我付出的善意和金钱,并没有如我所想地去改善了父母的生活,他们依然很艰苦地干着活,他们也没有领我的情,还说我指望不上。
:
: 突然想明白的道理就是,我已经付出了善意,这份善意有没有被接受,有没有如我所想,这不是我能控制的。如果执意想要善意被接受,赠予被用于希望的地方,我就会一直困在其中无法解脱。因为一旦赠予,只要不是用于违法乱纪的事情,就不能也不必去管这笔钱的去处。父母生活确实很苦,但这份苦不是我造成的。于是,我真的放下了。一方面不被执念所困,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善意的付出方式,将直接的转账替换成了养老保险存在母亲个人账户。
:
: 更重要的是,我也不再对父母待我的方式抱有期待,多年前我曾经试图逼迫父母承认他们对我长期以来的不公,寄希望于他们的承认能修补自己的创伤。对话以父亲大发雷霆、嘲讽我是天才竟然记得七八岁的事情、随后进行了一场自我诅咒而草草结束。我也震惊地发现这些年从未停止过控诉和咒骂父亲的母亲,竟然也与父亲站在统一战线,辩解父亲的那些行为皆是因为我太调皮,指责我竟然记恨父母。
:
: 后来和丈夫说这件事,他很惊讶地问,你这辈子,什么时候调皮过?父母绝不承认长期以来的不公正对待,只会说是因为父母没本事挣不到钱所以才会如此,随后就进入到了父亲暴怒母亲抹泪的固定模式。唯一的一丝救赎希望就此被掐灭,这也迫使我必须承认自己在精神上是一个孤儿的事实。我终于也意识到,不必再寄希望于父母承认不公正的对待,更不必寄希望于他们会改变行为。和解甚至也不必在我与他们之间进行,在当下的我和过去的我之间,和解也是可能的。不被爱不代表不值得被爱,余生做自己的父和母,拥抱并治愈刚出生的我、童年时代的我、少年时代的我、青年时代的我,迎接更加圆融自洽的未来。
:
: --
--
FROM 61.48.63.*
在楼主以自己生命故事重男轻女的帖子下面现身说法一个重男轻女的观念
【 在 guxue 的大作中提到: 】
: 能和不幸福的家庭、不爱孩子的父母做好切割,需要智慧。缺乏这种智慧的往往以女性为主。
: --
--
FROM 124.64.120.*
同意距离感帮了楼主。其实楼主父母这种摆在明面上的恶意轻视,相比楼里很多人说的那种掩饰在面子之下的恶意,我觉得前者可能危害还能小点,以小孩子的理解力,对于看得见的恶就是会保持距离、容易放弃幻想、容易从对爱的执著渴望中走出来;反而是那种实质上恶意并不少但掩饰得很好的,更容易让小女孩感觉困惑、被“有可能得到爱”的希望诱惑而献祭自己
【 在 chooselife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看哈,如果关系亲近,一般人描述父母,就会用爸爸妈妈来指代
:
: 所以在你给他们定义称谓时,就已经展现了跟他们的疏离
:
: 有这种距离感挺好的,于他们,能让他们意识到,你是个人,不是可以随意操纵的小动物;于你自己,可以更冷静客观的看待他们,不至于只缘身在此山中被亲情裹挟着行动。所以你后面讲的,你所明白的道理,看似简单,其实很有智慧了。家版儿教版各种做子女做父母的,家里鸡飞狗跳期期艾艾的,其实都是不理解你的这个人生智慧,你真的棒
:
: 楼里版友回复,也多看到了你父母认知和时代的局限,尤其你描述你震惊于父母是统一阵线的发现,其实也不过是她成长时,被灌以夫为妻纲的从属型教育。好在现在科技发达许多,信息涌入由不得个体,你跟他们的非必要联系,也是推动他们这多年对你生养过程的反思了。
:
: 你觉得,他们有一天,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当,对你心有愧疚吗?
: --
--
FROM 124.64.120.*
感觉同样是重男轻女不同家庭养育的孩子很不同,区别可能是,有的父母本身是能够爱孩子的但在现实(尤其是生存)压力下选择偏重某个孩子;而另一些父母则是没有能力给孩子爱的养育,无论男孩女孩都只是父母投射自己好恶的幕布而已,重男轻女的观念更像是块遮羞布掩饰他们的爱无能而不是现实有用的策略
前者被偏爱的孩子精神富足,可以从小就能关注到自身之外的他人的情感世界,也更容易看到世界的多样性;而后者被偏爱的那个也是精神匮乏的,自身匮乏就很难不沿着父母的路剥削那个因被忽视而甘愿献祭的姐姐了
【 在 HLWJSJ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能从骨子里体会到世间做姐姐,尤其是给穷老农民儿子做姐姐的酸甜苦辣。
:
: 但社会对这个女性群体影射出来看法太过于表面,论坛除了骂骂什么千万别娶有弟女,或者阴阳怪调,却很少有人深一步想一想,到底什么原因。
:
: 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知道老了以后如果没有孩子,引申到儿子,可能会饿死没人管。我想,精明的现代知识分子会比老农民更拼命的要孩子,要儿子,为什么?这是基本的生存问题,傻子可能都这么做。琼老农民大多数是很多年由此引申出来的各种行为方式和思维逻辑。
:
: 这种情况已经缓解不少,至少像我们这样的老农民二代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改进了,或许再到下一代会更好些。
: --
--
修改:MianHou FROM 124.64.120.*
FROM 124.64.120.*
这就是了,不仅是重男轻女的观念问题,而是父母本身有爱无能的部分,情感无能,让他们只能更爱自己。更爱自己的时候,世界上的一切都应该围着自己转的,天经地义的,女儿的善意就如空气一般无处不在但根本没有存在感的。怎么可能反思自身是错的呢?
【 在 jsqfsjmy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不少电视剧把这个问题推到了极端,樊胜美、房似锦,都是怎么躲都躲不掉原生家庭的吸血。我也曾经以最大的恶意来设想这些事情要是发生了,我要怎么办,但最终并没有发生。人和人的关系、社会的舆论还没有堕落到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我的父母在性别歧视外还夹杂了很多个人特质,生性凉薄、傲慢、从不主动联系亲人,我暂时还没有办法把这种允许疏远的存在理解为他们在试图修复关系。
: --
--
FROM 124.64.120.*
是吧,独生女的父母没有重男轻女观念的遮羞布,就暴露了他们的爱无能
【 在 withwi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你的父亲跟我老婆的爹很像,不同的是她是独生女。本质上这类人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全世界都围着他转可以,方圆五步不能出现第二个中心,否则他就会破坏以及自我诅咒
: --
--
FROM 124.64.120.*
您已经做到了?
爱无能+过度控制(侵入)的养育,是男孩被普遍养成自恋人格的源头,自恋≈爱无能+普信
当初一个“普信”引起那么广泛的共鸣/应激,说明这个状态实在太普遍了,爱无能的父母也实在是太多了
【 在 jsqfsjmy 的大作中提到: 】
:
: 忍不住为您点个赞,以前也模糊地意识到,但没有那么清晰。确实问题的核心是爱无能。证据有很多,弟弟也是打压下成长起来的,我是您说的意识到恶会远离,他一直生活在暴虐之下。指责谁是最肤浅的说法,惟愿我的表达能让人更多地反思何为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情以及家庭应有之意。
--
FROM 124.6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