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抱楼主
【 在 jsqfsjmy 的大作中提到: 】
: 各位朋友们的留言、加分或扣分我都认真读过,感谢大家的阅看与点评,其中不乏洞悉世事、深刻又温情的观点,水木不愧是一个高素质的平台。承蒙大家这么热情,我也把读评论的体会分享一下:
:
: 1\. 传统家庭伦理关系受到了冲击。比如“生”是不是“恩”的问题,扶持亲人是不是“血宝”的问题,我觉得也是存在争议的,和我同龄且为人父母的朋友,不妨在思考的时候也保持一种开放性。孩子肯定不是父母的附属,但怎么避免过于自我、过于脆弱,家庭的纽带是否还能牢固,也是我们将来要面对的问题。平等为前提的沟通是重要的,有人指责“记恨”的问题,我觉得及时沟通或可化解,不沟通任由其发酵,才是问题所在,指责受苦者的讲述既不正义也于事无补。
:
: 2\. 两代人的观念割裂问题。有朋友幽默地指出我要是和邻村小伙儿结了婚,就不会有这些烦恼。但我愿意承受这些烦恼,因为这代表我有机会将这种有害子女身心健康的错误观念在自己身上彻底终结,而不是在麻木中延续给下一代。许多做弟弟的朋友愿意关照自己的姐姐,令人感动。
:
: 3\. 怎么培养孩子成才的问题。有朋友问我弟弟是不是成绩不咋滴,是的,如您所想,三本。我的刻苦和勤奋是学业的秘密,但不能保证一个人过好一生。所以,我还是反对棍棒出孝子的说法,也反对创造恶劣环境激发潜能的说法。高强度育儿肯定是出于善意,但这种善意,就像我说的,如果一定要追求结出什么样的果子,那就是一种执念,也是孩子难以消受的。所以,做家长的,我觉得付出了善意、尽心陪伴,结果不去强求。育儿和成长的理想状态,都应该是“乐在其中”四个字。
:
: 最后祝大家,多喜乐,常安宁!我也不再回复啦。
:
: 长贴慎入,先上个摘要吧。
: 题主是85后女性,生于江西农村,后因为学习勤奋刻苦、认真对待工作,在一线大城市有了容身之处。因为父母的一些不公正对待以及各种金钱问题,积怨多年,现终于想明白,决定放下困扰。
:
: 说一些具体事件吧。
:
: 一、童年时期
:
: 1\. 我的出生是不受欢迎的。母亲生之前一位算命先生说她会一举得男,但生出来的却是女儿。外婆当场就恳求父亲莫要因为生了女儿就看轻了母亲。但是奶奶告诉我,那天父亲回家找小孩衣服的时候,把奶奶一整个柜子的衣服都扔在了泥地上。究竟是因为生了女儿而难过,还是因为奶奶耳背耽误了事而发如此大的火,就只有父亲自己知道了。
:
: 2\. 在弟弟出生之前,我尚不足五岁的某一年,父母吵架之后父亲不吃母亲做的饭,买了罐头饼干等稀罕物在一角独享,我站在门口张望了一下,昏暗房间中抬起来的眼皮下透露着深深的寒意,我知道那肯定是不可亲近之意。大约同一时期的另一个场景,我坐在一条凳上,父亲穿着皮鞋的脚踩在我的大腿上,我顿时痛到尖叫。
:
: 2\. 90年代计划生育最严格的时候,父母付出了双方失去工作且有巨额罚款的代价,东躲西藏,终得一男。五岁的我被托给外婆,他们骗我说母亲去海南岛做生意了。至今仍清清楚楚地记得表姐的小学课本上讲到了海南岛,我心里暗暗想,我妈妈就在那里,但是我没有说出来。后来,父母携子归来,父亲和一位叔叔一起吃饭闲聊,叔叔说,以后这个女儿要受委屈了,但是父亲说,不会的,以前我花五毛钱给她买一碗水喝,现在我花一块钱给他们一人一碗水。从此,父亲转头去做生意,但并不成功,我的那碗水终究没有喝到。
:
: 3\. 携子归来的头两年,虽然东拼西凑交了罚款且要回家种地,但这并不影响父母亲有子万事足的心态。父亲有一次开玩笑地用手指模仿一把枪的样子,对着坐在桶里的半岁小弟biubiu,脸上带笑地说你这个“万元户”。六岁的我不知道为什么无师自通地深谙生存之道,扑过去挡在弟弟前面。这一举动果然赢得了父亲的赞许,他点点头,说,对,以后有人要谋害你弟弟,你就这样挡在前面。
:
: 4\. 90年代中期电视上热播知青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孽债》,讲述的是一群上海知青在西双版纳留下的孩子千里迢迢寻找已经返城的父母。李春波唱的主题曲中有一句歌词“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只有我是多余的”。父亲对着我脱口而出,在我们这个家,你就是多余的。
:
: 5\. 上小学之前,在一次和父亲弟弟的嬉戏打闹中,可能我碰疼了父亲,他登时变脸,叫我跪下。我立马跪下了。
:
: 6\. 弟弟两三岁的时候,父亲经常肩上骑着弟弟走来走去,不记得是一个什么奇怪的游戏,只记得最终的场景是父亲对着我的头发吐了一口痰,我生性洁癖,觉得好恶心,洗了很久。
:
: 7\. 再后来就是上学了,学习成绩优异到十里八乡都知道的那种。母亲有一次对我说,如果不是你读书好,你爸会把你踩在沟渠里。
:
: 二、少年时代
:
: 1\. 十岁之后我就离家了,没有太多的回忆。只记得每年暑假要承包全家人的衣服,压水井压出整整四大盆水,一盆水洗衣服,三盆水漂洗。同时还要看店,因为父母时常在外忙活。当然也有一些温馨的回忆,比如我喜欢吃莲藕和豆腐干,父亲通常会在周五下班回家之前买,因为周末我也回家了。
:
: 三、远离家乡
:
: 1\. 读大学去了一个遥远的城市,那时候说不出来为什么,反正就是不喜欢回家,寒假最晚初九就走了,暑假一般住一周。去学校做什么呢,勤工俭学做兼职。生活费一大部分是自给自足。21岁之后就彻底地没有劳烦父母给钱。自此之后,父亲也再没有在我回家的短暂时间里把我骂哭。
:
: 2\. 再后来就是我的婚事,自由恋爱,对象的父母很善良,给足了面子,那时候还没有高彩礼的说法,但是他们主动建议我父母将这一笔彩礼付首付买房子,大家可以想得到,这个房子后来做了弟弟的婚房。那时候的我真心觉得改善一下父母生活也是应该的,将话转到之后,他们迅速地搞定了这件事。我父母在男方家办完婚礼之后四年才给我办酒席,原因是爷爷身体不好,地方习俗如此。等到他们说可以办的时候,我的孩子都已经三岁了。我深刻讨厌这种说法,但至今不知道如何反驳这一习俗的问题所在。
:
: 3.这些年,陆陆续续给了父母不少钱,初衷是改善他们的生活,但他们并没有专款专用,而是依然持续性地告诉我家道艰难,借钱的日子难熬,说实话,父母管亲戚借一万两万的做法曾一度让我觉得无颜面对亲戚。前些年弟弟结婚,和版面上说的农村婚礼标配基本一致,我惊讶地发现,从我这里拿的钱,刚好和弟媳的彩礼钱是一样的,顿时哑然失笑。有房有车五金一钻小20个的彩礼钱,体面的订婚和结婚,过程中名目繁多的礼钱,他们竟然都拿出来了。可笑我竟然真的以为自己以前被惨淡对待是因为家里太穷了。
:
: 4.和父母爆发过两次争吵。一次是弟弟结婚前,我告诉他们房子的首付我愿意赠予,无需保留我的房间,放弃继承,以后养老和弟弟一人一半。父亲大发雷霆,说出嫁的女儿争娘家财产闻所未闻,母亲伤心抹泪说要怪只能怪爹娘没本事挣不到钱,挣的到就不会拿你的。我感到十分错愕,说的是赠予啊,哪里是争产。后来才明白过来,在他们的世界观里女儿是没有资格说放弃继承这句话的,因为他们认为本来就没我的份。
:
: 5.第二次争吵发生在弟弟婚礼之后,母亲微信里哭诉儿子结婚耗费太大,又要去过借钱的日子了,借钱的日子真难过之类的话。这一次,我不想直接转账了,我告诉她,三五万的,我可以借给你,但要父亲跟我打电话讲。最终以父亲拒绝告终,他说怕借了还不上,并且放下话,以后不要联系了。母亲再次哭诉指望不上我。自那以后,父亲真的没有再主动和我说过话,过年过节也从未发出过回老家的邀请。
:
: 四、放下困扰
:
: 可以想见,这些年我一定深受父母不爱自己的困扰,也被父母转移支付然后持续哭穷的行为所困扰。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会有父母一年到头从来不闻不问,为什么会有母亲空着手来看几年未见的外孙女和孕中的女儿,问就是,你什么都有,什么都会。
:
: 事实上,我付出的善意和金钱,并没有如我所想地去改善了父母的生活,他们依然很艰苦地干着活,他们也没有领我的情,还说我指望不上。
:
: 突然想明白的道理就是,我已经付出了善意,这份善意有没有被接受,有没有如我所想,这不是我能控制的。如果执意想要善意被接受,赠予被用于希望的地方,我就会一直困在其中无法解脱。因为一旦赠予,只要不是用于违法乱纪的事情,就不能也不必去管这笔钱的去处。父母生活确实很苦,但这份苦不是我造成的。于是,我真的放下了。一方面不被执念所困,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善意的付出方式,将直接的转账替换成了养老保险存在母亲个人账户。
:
: 更重要的是,我也不再对父母待我的方式抱有期待,多年前我曾经试图逼迫父母承认他们对我长期以来的不公,寄希望于他们的承认能修补自己的创伤。对话以父亲大发雷霆、嘲讽我是天才竟然记得七八岁的事情、随后进行了一场自我诅咒而草草结束。我也震惊地发现这些年从未停止过控诉和咒骂父亲的母亲,竟然也与父亲站在统一战线,辩解父亲的那些行为皆是因为我太调皮,指责我竟然记恨父母。
:
: 后来和丈夫说这件事,他很惊讶地问,你这辈子,什么时候调皮过?父母绝不承认长期以来的不公正对待,只会说是因为父母没本事挣不到钱所以才会如此,随后就进入到了父亲暴怒母亲抹泪的固定模式。唯一的一丝救赎希望就此被掐灭,这也迫使我必须承认自己在精神上是一个孤儿的事实。我终于也意识到,不必再寄希望于父母承认不公正的对待,更不必寄希望于他们会改变行为。和解甚至也不必在我与他们之间进行,在当下的我和过去的我之间,和解也是可能的。不被爱不代表不值得被爱,余生做自己的父和母,拥抱并治愈刚出生的我、童年时代的我、少年时代的我、青年时代的我,迎接更加圆融自洽的未来。
: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20」
--
FROM 223.10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