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牛郎织女故事的演变】
牛织早期是二星神的故事。
【本问题参考《中国牛郎织女传说.俗文学卷》。大致在清代民国,牛织故事有了现在熟悉的模式】
清代小说《牛郎织女传》出现“牛郎偷盗织女衣服”。
清代京剧《天河配》( 王瑶卿于光绪年间编演,京剧《天河配》是慈禧喜欢的七夕应节戏 ),有了现在熟知的故事模式。内容为:
“商人张有才兄弟同居,张妻嘎氏挑唆分居,其弟牛郎只分得老牛一头。而牛为金牛星下界,教牛郎往天河,窃取天孙织女衣裳,与之成婚,男耕女织,成立家业,生子女各一。数年后王母召织女返回天上,牛郎携子女追之,为天河所阻,王母许二人每年七夕相会,届期百鸟搭成鹊桥,使二人叙别。 ”
之后各剧种,如 评戏、河北梆子都有《天河配》 一出。以豫剧《天河配》(参考 《河南传统剧目汇编》 )为例:
“孙家世代为善,生二子,长守仁、次守义。守仁娶妻卢氏,欲害小叔,独霸家业。玉皇大帝派李长庚率金牛星所化之黄牛,下界相助,卖于孙家。守义进山牧牛,牛吐人言,告卢氏有相害之意,劝其与嫂分居。午间归食,饭中有毒,黄牛暗示守义拒食。其嫂责打,守义邀来老舅,主持分家。受黄牛教,守义只索黄牛一头,破车一辆,破皮箱一个,与兄嫂哭别,乘车腾空而去。飞至深山,黄牛化一宅院,耕种为生。一日放牧河边,见仙女洗浴,黄牛教守义盗织女衣,遂得成婚,生一男一女。一夕织女告牛郎(守义)天缘已尽,夫妻将别。牛郎哭留不得,织女忍泪登空。守义依黄牛死时所嘱,穿牛皮靴携子女追之,被王母拔金簪划(化)天河所阻,夫妻隔岸相泣。李长庚奉玉帝旨至,许其七月七日,由百鸟会集,搭成鹊桥,一年一渡相会。”
张家港《牛郎织女宝卷》(狄建新抄录),大概内容:
兄嫂虐弟,两兄弟分家,弟得一牛一车,牛告诉弟去河边取得仙女衣物,二人成婚生下子女,被王母发现捉拿,王母划银河避免牛郎追上,最后允诺每年二人七夕一会。
常熟《鹊桥宝卷》(余鼎君抄录)。
大概内容与张家港宝卷类似,但此宝卷里牛郎只分得一头牛,并与织女有姻缘宿命。
又有建国前的一些民间传说(可能受京剧《天河配》影响):
--
FROM 171.1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