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对比一下窃明与晚明
好吧,那你就拿步兵去跟骑兵死磕吧。
祝你旗开得胜!
【 在 figo12 的大作中提到: 】
: 如果后勤完全靠因粮于敌还敢长途奔袭,这种将军没几天就凉了
: 更何况不一定都是夏秋季节打仗
: 对方如果不是袁崇焕这种蠢货,很多人都知道坚壁清野
: ...................
--
FROM 183.218.173.*
看了几章
窃明很早之前看的。可能那时候我还年轻。但是仍记得是可以吸引我一直看下去的。
这个晚明什么玩意啊。
根本就看不进去啊。
【 在 mlsn20051119 的大作中提到: 】
: 窃明以人物为中心,处处描写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读者容易带入情境;晚明这方面弱,叙事多,干巴。
: 战斗场面描写,窃明也是铺陈多,相对的晚明似乎笔力不逮,匆匆结束
--
FROM 223.104.39.*
对晚明同感
窃明还是文笔太稚嫩了
【 在 Carlito 的大作中提到: 】
: 窃明第一遍看着很热血,第二遍就几乎没感觉了。
: 也可能是窃明看的早,当时其他网小看的少。
: 晚明是一本值得细看再看的小说,明代街坊结构,北方小市民生活,中层官员,底层卫所军士,办公室政治,初级刺杀,戚继光模式军队,初级热兵器,阵列骑兵,朝廷高层政斗,固安背城野战,登州策反,密室斗杀,巷战,江南勾栏风俗,谍战,草原猎杀,特种兵作战,经济战,大军团对战,没见过哪部小说写这么多。
: ...................
--
FROM 110.87.80.*
熊猫的文笔叫稚嫩
呵呵
那这个晚明的文笔就是受精卵
基本的叙事基本功都没有
【 在 douba 的大作中提到: 】
: 对晚明同感
: 窃明还是文笔太稚嫩了
--
FROM 223.104.39.*
实在乏味,像叙述历史。
全书有几次战斗,还可以一看但是场面描写也不如窃明
【 在 bigbigjingo 的大作中提到: 】
: 看了几章
: 窃明很早之前看的。可能那时候我还年轻。但是仍记得是可以吸引我一直看下去的。
: 这个晚明什么玩意啊。
: ...................
--
FROM 106.38.130.*
资料收集不错
所以有人觉得有干货
但是小说最重要的是故事。
就像电影一样,最重要的是讲故事。而不是纪录片剪辑。
【 在 mlsn20051119 的大作中提到: 】
: 实在乏味,像叙述历史。
: 全书有几次战斗,还可以一看但是场面描写也不如窃明
--
FROM 223.104.39.*
这点同意,晚明的战斗场面过于详细,容易让人抓不住重点,不像窃明那么燃,这可能是很多读者觉得晚明不如窃明的主要原因吧。
【 在 mlsn20051119 的大作中提到: 】
: 实在乏味,像叙述历史。
: 全书有几次战斗,还可以一看但是场面描写也不如窃明
:
: ...................
--来自微水木3.5.5
--
FROM 116.238.64.*
好几个场面都是从小角色的视角来描写战争的残酷
,不像一般的小说金手指一开赢得轻松,我个人更能接受
【 在 brick (brick)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点同意,晚明的战斗场面过于详细,容易让人抓不住重点,不像窃明那么燃,这可能是很多读者觉得晚明不如窃明的主要原因吧。
: 【 在 mlsn20051119 的大作中提到: 】
: : 实在乏味,像叙述历史。
: : 全书有几次战斗,还可以一看但是场面描写也不如窃明
--
FROM 180.162.22.*
扣细节的说,楼上的瑞士长矛兵,第一排直刺,第二排斜刺,能圆一下。二排反正都是从后面偷着刺,斜刺比直刺出其不意还说的过去。
窃明的第一排斜刺,第二排直刺,矛盾较多。
1,长矛阵列一定平整?阅兵式看多了吧,实战中有凹凸才是正常情况,简单说个地形影响队列就弄不平整。
2,前排斜刺,枪杆手胳膊影响二排的攻击通道
3,想象一下临场指挥前排斜刺的场面,就非常教条,像电脑游戏。。。白刃相接的时候复杂指挥不如按训练过的肌肉记忆简单攻击来的有效
【 在 glj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这咋看的书啊,细节说的全是错。
: 长枪阵接敌靠鼓点和控制速度保持队形,哪怕挨远程也要保证队形,又不是自由追击,哪来的阵线不平整?
: 右刺是面对8旗刀盾兵攻击对手无防御一侧的好不好,靠前敌军官临场指挥的,后面还有白甲兵扭着身子或把盾交到右手防右刺,军官指挥前排转身突然左刺的情节。参加过军训就知道,对训练过队形的团队这只需要一个向左转向右转的命令而已。
: ...................
--来自微水木3.5.10@N8P
--
修改:Carlito FROM 115.213.84.*
FROM 115.213.84.*
其实瑞士人那个描述我倒觉得奇怪。。。因为除非前排扎完后排迅速抢上,不然他们斜刺的距离肯定比前排直刺近的多,可能都够不到对手。。。
不过当时的瑞士人都是职业雇佣兵,战术意识强也正常。普通速成方阵应该做不到这样。例如晚明里的正规兵和农垦兵枪阵。
稍微想一下,也是后排斜刺比直刺更受前排干扰。
你可能一直忽略了长矛的长度。这玩意有5-6米长,哪怕前两排间距拉到2米,第二排的矛头都在前排人身前3米呢,前进的时候后排一般都是把矛架在前排肩上的。你觉得后排能自由的调转5-6米长矛找前排空挡随意斜刺?把长矛当成1米长的刀剑了吧。
反倒是后排长矛沿着行进的方向直刺,前排自由发挥更简单点。而书里描写的其实也都是直刺,只是先转身罢了。
说到队形,不影响枪阵严密性的小凹凸没啥,断裂成各自为战那就是个完蛋呗。马其顿对罗马的战例早有结果了。
【 在 Carlito 的大作中提到: 】
: 扣细节的说,楼上的瑞士长矛兵,第一排直刺,第二排斜刺,能圆一下。二排反正都是从后面偷着刺,斜刺比直刺出其不意还说的过去。
: 窃明的第一排斜刺,第二排直刺,矛盾较多。
: 1,长矛阵列一定平整?阅兵式看多了吧,实战中有凹凸才是正常情况,简单说个地形影响队列就弄不平整。
: ...................
--
修改:glj FROM 222.128.209.*
FROM 222.12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