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讨论]前段时间刷了遍 灰熊猫的 《窃明》
其实有个比较重要的时间线问题
是崇祯先启用的袁崇焕,然后袁崇焕再去向他陈述自己的方略,
是小说里,把这个顺序颠倒过来,然后再构建自己的逻辑链
【 在 caihl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比较倾向于他并不是汉奸,只是因为在崇祯面前夸下海口了,急于立功,干了很多不合理的事,以为杀掉毛文龙他更方便指挥
--
FROM 114.253.194.*
有一点小事情,
小说并没有告诉读者
崇祯杀了袁崇焕,甚至是以杀毛作为罪名之一来处死袁崇焕之后,
都没有去给毛文龙平反(毛文龙的儿子在袁死后曾以为是平反的契机,然后被怼回来了)
反过来,
崇祯杀了袁,但即使在袁死后很多年还在继续执行袁的既定方略,
并没有因为他把袁千刀万剐,恨不能打进十八层地狱,而否定袁的策略
所以啊,我们要不要思考下,明末辽东的整个局,究竟是谁的意志在主导呢?
【 在 haniba 的大作中提到: 】
: 张俊也是南宋中兴四将
: 现在还不是在西湖那跪着
: 汪精卫也干过刺杀摄政王的英雄壮举,晚节不保照样遗臭万年
: ...................
--
FROM 114.253.194.*
卖粮蒙古,
这个在明朝叫以虏制虏,在明朝算基本外交国策之一,历史比袁崇焕的年龄更悠久。
当然,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时段这个市米的政策,是崇祯自己制定的,
“年抚赏合朵颜三十六家布憨兔八大部费七万金岁两市,今当倍之且至三十六万,卿可传示袁崇焕确察以闻”
也就是,大明的一伙盟友(朵颜部),被另一伙盟友(察哈尔部),打出了自己的驻地和牧场,困在了敌对蒙古部落和后金之间,粮尽草绝,崇祯为了安抚他们,避免他们倒向后金,要求袁崇焕对其实行比往年“倍之”的通商救济。
所以互市,在明朝就是一种赎买政策,
是在正面战争软弱无力的情况下,拉拢蒙古各部落不要彻底的倒向敌人的唯一策略,
这个策略有时候有用,有时候没用,
但弱者没有选择,
当然,这不妨碍皇帝不高兴的时候,把这事儿当屎盆子一样反扣给具体执行的大臣。
另外,再给你看个更讽刺的
“既与东奴部落市于宣而复听东奴困于辽,益为割肌饲虎……奉圣旨: 该部知道。”
这是袁崇焕死了将近十年之后的一封奏折
是后金借哈喇慎部的名义,
和明朝在宣镇互市囤粮,而哈喇慎部和当年的苏布地一样也是摇摆中的蒙古部落
大臣上报此事(不知道是不是吸取了袁崇焕的教训),
崇祯回复“知道了”
同年,后金完成囤粮准备之后,再次入寇,
这也是明亡之前,
后金六次入寇中的最后一次
【 在 figo12 的大作中提到: 】
: 袁的方略是啥?
: 卖粮蒙古?借道入京?
:
--
FROM 114.253.194.*
你觉得明朝的存在对吗?
如果明朝的存在没问题,
那互市赎买这个北边政策是当时的国策,且几乎是影响塞北阵营博弈的唯一的选择
自然也就是对的,而且应该卖的更坚决,
且不要反复动摇横跳。
当然,
如果你觉得明朝在这个时期还存在,就是个错误,
天下应该由李自成、后金等内在外在实力对政治格局进行彻底掀桌子洗牌才合理,
那它作为明朝这个错误存在的裱糊政策,
当然也就是不对的
【 在 figo12 的大作中提到: 】
: 卖得对吗
:
--
FROM 124.6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