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小学生的逻辑看不懂
正要往外走时,秦中堂忽然对张邦奇说:「人都去了那里,谁在此看顾太子?你这个东宫属官留下!」
张邦奇不忿道:「即便我离开,这里还有其他东宫属官在,秦中堂过虑了!」
就这么一个对话,凭啥严嵩评价张邦奇是送人头?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6
--
FROM 120.245.16.*
小学生这书就按小学生逻辑看吧
吵架声音大吵赢了就算赢了
【 在 saturdays 的大作中提到: 】
: 正要往外走时,秦中堂忽然对张邦奇说:「人都去了那里,谁在此看顾太子?你这个东宫属官留下!」
: 张邦奇不忿道:「即便我离开,这里还有其他东宫属官在,秦中堂过虑了!」
: 就这么一个对话,凭啥严嵩评价张邦奇是送人头?
: ...................
--
FROM 159.226.43.*
这书从一开始就不是严谨思维啊
【 在 CardEasy 的大作中提到: 】
: 小学生这书就按小学生逻辑看吧
: 吵架声音大吵赢了就算赢了
:
: ...................
--
FROM 223.104.247.*
说明你已经不是小学生了
【 在 saturdays 的大作中提到: 】
: 正要往外走时,秦中堂忽然对张邦奇说:「人都去了那里,谁在此看顾太子?你这个东宫属官留下!」
: 张邦奇不忿道:「即便我离开,这里还有其他东宫属官在,秦中堂过虑了!」
: 就这么一个对话,凭啥严嵩评价张邦奇是送人头?
: ...................
--
FROM 223.104.68.69
完整版对话是这样的:
秦德威让张邦奇留下,张邦奇反对、不从,秦德威虚晃一枪说自己留下,严嵩担心秦德威留下的坏处,要求张邦奇留下。
公开场合,甲提了一个建议最后通过了,乙反对但无效,乙确实威望受损。反复来上几次,乙说话的时候就没人听了。
对比太子初次朝会,秦德威反对左都御史的提案,遇到反击的时候举出三杨英宗的先例、最终反对有效,张邦奇确实能力不足。
【 在 saturdays 的大作中提到: 】
: 正要往外走时,秦中堂忽然对张邦奇说:「人都去了那里,谁在此看顾太子?你这个东宫属官留下!」
: 张邦奇不忿道:「即便我离开,这里还有其他东宫属官在,秦中堂过虑了!」
: 就这么一个对话,凭啥严嵩评价张邦奇是送人头?
: ...................
--
FROM 120.245.114.*
事后推演,帮作者圆圆看。
张邦奇答复时就应该考虑好,如果自己不留下谁留下;如果秦贼要求严嵩留下怎么办;如果秦贼借故不去会不会影响大事。这些可能性没考虑好对策,仅把自己摘出去的答复就显得考虑浅薄了。
再从甩锅的角度说,答复应该1、不直接答复谁留下问题,纠结谁留下就中套了。2、可以请严嵩或秦定夺,先听清楚对方意图再回复。3、不要明确答复,答复不要带出新信息,越含糊越好。
例如可以答复东宫事已安排好,中堂勿虑。再问如何安排就把规章制度背一遍。
答复越空泛越好,就不直面问题,这应该是公务员的基本才能。
【 在 saturdays 的大作中提到: 】
: 正要往外走时,秦中堂忽然对张邦奇说:「人都去了那里,谁在此看顾太子?你这个东宫属官留下!」
: 张邦奇不忿道:「即便我离开,这里还有其他东宫属官在,秦中堂过虑了!」
: 就这么一个对话,凭啥严嵩评价张邦奇是送人头?
: ...................
--
FROM 106.120.127.*
虽然这个小说逻辑不通的地方太多,但是这个地方问题不算大
这种场合发言就一定考虑后续变化
这个事的结果就是,秦的提议被通过,你的反对被人怼回来了
这样的事就会损威望,事多了,大家以后都不会附和你的提议了,因为你的提议很可能是没有深思熟虑,是会被怼的
【 在 saturdays 的大作中提到: 】
: 正要往外走时,秦中堂忽然对张邦奇说:「人都去了那里,谁在此看顾太子?你这个东宫属官留下!」
: 张邦奇不忿道:「即便我离开,这里还有其他东宫属官在,秦中堂过虑了!」
: 就这么一个对话,凭啥严嵩评价张邦奇是送人头?
: ...................
--
FROM 113.12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