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Mem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kelegg (kele), 信区: Memory
标 题: 回忆1-大院生活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at Jan 16 01:48:57 2021), 站内
所谓大院,其实是父母的工作单位,大大的围墙里圈着的不只是工作区,还有家属区,生活区,医院还有子弟学校,因为内部功能一应俱全,平常大门一关,和外面的社会就隔绝开了,我就在这里出生,成长。
最初的记忆是一间小小的平房,我还依稀记得它的模样,进门是一个厅,左右两边各一间卧室,左边是我家,右边那间是父母单位其他同事的家,厅不大,用作了厨房。我们家在这里居住了大约4年,家里没多少家具,顶里面有张床,窗户前有张桌子,进门的墙边放了一排坛子,冬天腌菜用的。那时候的记忆基本上是碎片化的,印象最深的,大约是经常睡醒了家里没有人,哭着哭着对门的阿姨就会把我抱到她家里去。对门家里有俩孩子,和我年龄相仿的那个是我最初的玩伴,听说小时候我俩总是打架,抢东西,我比他瘦小,却总打得他嗷嗷叫。
后来,从这间平房搬到了另外一间平房,距离不算远,却是在大院最里头。主要原因是这排房子在一个坎上,住这里可以占到一小片菜地,我小时候最早的一张照片就是在这片菜地前照的,地里种着豌豆,我坐在妈妈腿上,那时候穿的真土。然而,正是这片菜地,让我们家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春天种青菜土豆豌豆,夏天辣椒茄子黄瓜豆角包菜西红柿,秋天萝卜白菜,吃不完的菜有些送给了别人,大多数还是晒干了作为冬天的口粮。每次想起这块菜地,总会想起三味书屋的百草园,虽然没有什么乐事,却感觉到了自给自足的充实。
大院里的生活是清贫的,效益一直没好过,养的人却越来越多,企业办社会的典型。工资低,还经常发不出来,在我3年级的时候,父亲终于忍受不了递交了辞呈,去外面闯荡。后来辞职的人越来越多,效益也越来越差了,那几年,大院里每家人日子都不太好过。大院的生活又是热闹的,生活区里,楼房,平房杂乱无章的布局着,大家都在家门口支着灶,每到饭点,集体开火做饭,院里也充满着欢声笑语,大人们会招呼别家小朋友来吃菜,又严格管教自家小朋友不许吃别人家的东西。小朋友们追逐打闹,也伴随着大人的呵斥,篮球场和乒乓球场也总是人满为患。
然而,大院里的人际关系却又不一般的复杂,大人们的事小时候的我还不怎么懂,但是院子里的孩子们,天然的分成了小帮小派。小孩子们闹些矛盾,时常演变成大人间的冲突,而大院里并不私密的空间里,又流传着种种不和谐的留言,关于利益分配,关于后门,看着热闹的大院,人心迥异。我打上小学起,父母严格紧抓我的功课,希望我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能够摆脱他们所处的环境。
我的小学是在院里读的,那时候自办学校只是勉力支撑,家里条件好些的,都把孩子送到外面去上学了,当时父母也犹豫过,但是去院外的小学得花一笔钱,父母犹豫再三,还是让我留在在院内。幸运的是,我赶上了一位好老师,快退休的年纪,经验丰富,认真负责。他一个人教两个年级的课程,语文和数学。现在可能很难想象,一个教室里坐着两个年级的学生,每堂课他先给高年级讲一半,再给低年级讲一半。当时的学生不多,经常有人转走,有时也有人转回来,我始终没有变动过,同年级当时人数最少的时候只有8个学生。这种奇葩的教学方式坚持到我读4年级,然而也是这种方式,让老师和父母发现了我学习上还是有点天赋,作为复式班低年级的学生,我很早就跟上了高年级的课程,参加高年级的考试,能稳稳拿到第一名。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生活匮乏,除了学习没什么事可干。院子里同龄的小孩不少,但是立志要让小孩上大学的却没几个,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灌输一定要上大学的观念,加上生活中种种不便,都鞭策着我一心向学。
--
修改:plumblade FROM 114.240.142.*
FROM 123.11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