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期,最快乐的事是夏天逮蝈蝈。那时农村农作物种类比现在丰富的多,有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红薯等等,有一年我们那还大面积种过一年的西瓜。那会练就了一项神技能,不管多远,都能在各种虫鸣中准确分辨出蝈蝈的叫声,哪怕像游丝一样微弱的声音也能听出来,然后从田野里斜插着一路跑过去,近的时候就蹑手蹑脚的,不能打扰到蝈蝈,不然它就不叫了。然后对蝈蝈准确定位,捕捉,从没有失手过。但是我从来没有逮到过母蝈蝈,有的同学就逮到过,这也是我的一点小小的遗憾吧,母蝈蝈有一个长长的尾巴,是不会叫的,应该是可遇不可求吧。
每逢夏天的时候,我家院子的枣树上就会挂上四五个蝈蝈笼子,像小灯笼一样,每天放学回家都能听到蝈蝈的叫声。说是蝈蝈笼子,都是用半大塑料瓶制作的,拿铁丝烧红在瓶身上穿上一个一个小孔,最好规整一些,也别太大让蝈蝈跑出来就好,这样制作蝈蝈笼子特别简单易行。开始是喂红薯叶之类的,后来发现红薯叶很快就干了,于是不但往里放红薯叶子,也放逮到的蚂蚱之类的,我感觉蝈蝈叫的更欢快了。
小时候地里蚂蚱很多,收玉米的时候,一边铲玉米秸一边能看到蚂蚱蹦,有大的,有小的,有菱蝗、短额负蝗、短角异斑腿蝗、黄胫小车蝗、东亚飞蝗、小剑角蝗,也有尖头的中华大蚱蜢,偶尔也有蝈蝈和纺织娘,放倒后掰完玉米的一片片玉米秸也是我们逮蚂蚱的好去处,经常能串成和身高一样长的一大串。据说有同学拿回家炸着吃的,但是我从没有吃过,烧着尝过,烧完后还要去除内脏什么的,感觉吃起来很麻烦,肉太少,也并不觉得好吃。大约只有炸着整个吃才好吃吧。知了猴也没吃过,工作后有一次见邻桌有客人吃,就要来尝了一个,感觉并没有传说的那么好吃,这会知了猴已经1块钱一个了。从4、5年级也就是1991年前后除草剂、化肥、农药开始大规模使用之后,蚂蚱就很少了,而蝈蝈更是完全绝迹,现在我们那的田野里已经三十多年听不到蝈蝈叫声了。我最后一次逮蝈蝈是上到高中以后,有一次去一个同学家,在洨河的河岸上遇到的,这中间隔了有7、8年了。
我的第一只蝈蝈是叔叔送的,那时我才5、6岁,还没有上小学,被我养在一个啤酒瓶里。叔叔说蝈蝈会叫,但是我的那只从来不叫。过了几天我就想把蝈蝈捉出来看看是怎么回事,于是左手捂住瓶口往外倒,谁知蝈蝈出来,一口咬到了我手指上,我下意识的用右手一拽,一下把蝈蝈的头拽掉了,蝈蝈也发出了一声哀鸣。终于知道蝈蝈会叫了,但是我却心疼了很久。有了这一次的经验,长大后偶尔被咬到的时候,就知道要掐着头和脖子一起往上提,以后就再没有发生这样的惨案了。养在啤酒瓶里蝈蝈不叫,可能是空气不新鲜,流通不好的原因。
大概在二年级的时期,我爸爸还给制作过一种捕捉知了的利器。是在一根长竹竿上做出一个弓一样的弹射装置,再在一根20~30cm的细高粱杆前端固定一根缝衣针,用一根几十厘米的细绳把二者连起来。最后用一根稍粗一点的长绳从弹射位置一直引到竹竿另一端手持的位置。定位好知了后,手一拉长绳,高粱杆就能准确弹出订住知了。这个捕捉起知了来比我们以前用的面筋要高效的多。小时候知了很多,夏天的中午到处都是知了的叫声,有的时候一棵梧桐树或榆树上能密密麻麻的爬满几十只。
--
FROM 60.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