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文字的写作时间都已经过去有20多年了。在过了20多年之后回首再看这篇回忆性文
章,发现自己对细节把握得清晰明朗:当时一定是反复参照了当年的日记。如果单单依
靠想象,我想我大概不能够把这么多的细节刻画得如此栩栩如生。
时间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态度,一个人的思想。在这漫漫时间长河
中,我也被一点一点的改变。我知道,我早已不再是文中那个傻傻的自己。对感情,恐
怕也难以再做到当年的执着。如果可以穿梭,我很想回到过去,告诉当年那个傻傻的自
己:对感情不要太执着,也不要太畏缩,如果可以更加洒脱的去面对感情,或者可以获
得一个更加精彩的人生。
这几天和文中的女主角在飞信上聊了太多太多。我对自己的记忆有极强的自信。在我的
只言片语当中,慢慢唤起了女生的诸多回忆。女生告诉我,她的初中生涯是封闭的,是
孤僻的。或者我只是在一个不适当的时候试图接近她。但到最后,我突然觉得可能自己
喜欢上她根本就是个错。我对这段从初中便萌生的感情是如此的看重,可是在女生眼中
却微不足道。这让我觉得我们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我微微记得,即便在初中阶
段,我们之间也存在着这样的差距。可是当年的偏执让我一直坚信自己可以包容这一切
。但是到最后,我才发觉这一切其实都是无可弥补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天然的存在
,让我们最后没在一起或是一个更好的结局。就好像柯景腾和沈佳仪那样。
(1)
楔子
大一的日子大抵都是些沮丧的日子,我发觉不啻我,身边的许多同学便也同是如此。便
是高考时成就了儿时的梦想,考上了国内的A大,却也觉得不过如此。尤其是第一年时是
在一个破园子里度过的,那便徒增了几分伤感之情。虽然回头想想,那或许是四年中给
我以及我周围的同学印象最为深刻的日子。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开始真正的独
立,开始凭借自己的大脑来为自己规划。
来A大,很大意义上是基于它的"自由民主"的传统,虽然儿时并不大懂得这四个字的意思
,便是今天我也不敢妄称自己懂了这四个字的含义。高考前便有许多人问过我,为什么
不报B大?在我们那,B大似乎比A大来得伟大,似乎有点本事的人定然要去考B大。我的
心目中,A大却比B大光辉得多,尽管也举不出甚么理由来。我依稀记得搬出来的还是"自
由"的理由,B大大概太死水一潭,并不符合我的性格。虽然其实我知道B大要比A大来得
早。
不过来A大却还有另一层理由,尽管A大理应是我的首选,不过几年前一场国际级的辩论
赛却让我对F大心驰神往,险些儿当年便要报了它去。然而终至于没有去。高考时填的尽
是A大所在的城市的大学。
高考的结果是终是出来了,成绩并不大理想,但也总算上了自己的第一志愿,也算了却
自己儿时的一块心病了。不过心情却始终畅快不起来。那一段日子,一直都是很低落的
。便是话也不多。尽管结局多少也不太出我的意料,不过当自己真正的去面临的时候,
还是觉得有些不太承受得住。
(2)
感怀
她也是考去了那个城市。上天倒是没有辜负我。高考时我押宝式的在重点类的大学里全
部报了那所城市的大学,自己去了。不过留给自己的仍然还是遗憾。也许很多东西很难
讲清楚的。尤其是感情这种东西。大概不是陈景润可以通过证明某条万能的定理来解决
问题的,感情就是感情,捉摸不定。你想用理性来分析它?门儿都没有!
古希腊有个传说:男人和女人本来是一体的,后来不知道为什么人类惹恼了天王老子,
老天爷便把人劈成了两半,一半男人一半女人。这男人和女人便用尽一生的精力去努力
去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以获得一生的幸福。
传说诚然不可信,不过描述的却也很到位。而且我还尤其迷信:这一半一定是唯一的对
应着另一半。想随便找一个来凑合:门儿都没有!我对自己如是说。
她应该不是我第一个喜欢的女孩子,不过能让我如此牵挂的女孩,此生倒是没有第二个
了。其实幼儿园的时候便暗恋了一个女孩子,和大部分男孩不同的是,许多年过后我还
清楚的记得她的名字她的长相(自然是幼儿时的相貌),并且知道她所工作的地方。但
是从来没有会过她。我极疑心她已经忘却了,毕竟这许多年已经过去了,而那时候我们
还太年幼!我大概记事得早吧,幼儿园的事记得不算少的。那时候见过了出生以来的第
一场雪,(家乡是极少下雪的)记得小朋友们蹲在冬青下拿着石头卖西瓜的场景,记得
小朋友们玩官兵捉强盗的情景,记得拿起坏了的木头椅子当枪玩打仗游戏的场景。小学
时并不曾对哪个女孩特别在意,如果说有我想也是淡淡的,直到中学时遇见了她。
--
FROM 39.14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