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wpN0_CSZ_GJTLZ4wXTgNAw原创 705 核电那些事 2022-07-24 14:37 发表于浙江
图片
什么是三线?
三线是1964年到1980年,主要涉及中国中西部13个省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
青海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及其自然资源成为三线建设地区之一,那一阶段共有40余家企业在青海境内完成迁建、援建、包建、改建和扩建工作。
图片
青海光明化工厂(代号705)是中国第一座重水厂,建成投产后与二二一厂长期合作,向一分厂102车间提供重水,从而保证了核武器科研、试验、生产顺利进行,为核武器列装部队打下坚实基础。
1964年,重水生产项目在北京组建专家组,在全国各地进行选址。重水是制造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的必不可少的原料,因此在选址上既要考虑战备需要,又要考虑生产要求的地质条件,还要隐蔽安全,最终选择了西宁大通县北郊老爷山下的一条山谷中。
图片
1964年底,由国务院计划实现一个工程,这个工程的编号为“740工程”,即新建中国第一座重水厂,它的厂名为:光明化工厂。
“光明”两字含义深刻,意义深远重大。
重水是制造原子弹和氢弹必不可少的原料,光明化工厂(代号705)为我国的原子弹、氢弹制造作出了重大贡献,使我国在国防建设核能和平利用的道路上迈向了光明前程,真可为:道路曲折,前途光明。
青海光明化工厂,1965年3月开工建设,1969年初投料试生产,1971年正式投产,军工代号“705厂”。
该厂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设生产重水产品的大型国防化工企业,最初设计目标年产重水14吨,后经技术改造可年产20吨以上,是一家“两弹”功勋企业。
图片
光明厂初建时来自祖国知名大学的知识青年,在自然条件艰苦,高寒缺氧的环境下,按照防御、隐蔽的特殊要求,用半机械化和人工修建光明厂。
图片
1965年3月的一天,宁静的山谷中传出轰隆隆的开山炮声,一条从桥头镇通往下吉洼村口的公路也开始修建。那时候选址要按照‘山、散、洞’的原则,厂区选择在大山深处、分散布置,无电、无水、无路,交通不便是常态。在这个没有任何工业基础的地区,想要修建一个现代化的军工厂,难度可想而知。
图片
此后四年多的时间里,在这片山谷里,始终都聚集着建厂的队伍。工厂更是来自全国各地,有抗战时期的老干部、老军工师傅、科技人员,更多的则是刚从学校走出来的大学生。从此他们远离城市,远离现代生活,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热血,为共和国的国防事业奋斗了一生。
图片
小山沟里一下子涌入这么多的人,职工住宿的确成了最大的问题。最早工厂建成的是老八栋,它是中间一条长走廊,两边串连着许多个单间,中间有水房,厕所是建在外面的,有点类似苏联的“筒子楼”。慢慢的工厂有自己的职工食堂、幼儿园、职工医院、子弟学校、车队、职工俱乐部、图书馆…可谓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在厂区,工人和家属们过着厂区外村民羡慕的幸福生活。
图片
这座云集数千人的大厂深藏于峡谷之中,是连当地人都知之甚少的禁区。留给人最深的印象,便是上下班时间,道路上密密麻麻地自行车。在当时,自行车是主要交通工具,几乎每家都有。在物资相对匮乏的那个年代,虽然工人工资只有几十元钱,但在厂子里可以养活一大家人。
在70厂的支持下,201产品(重水)获得了国家最高质量金奖,也是青海省唯一的一枚国家质量金质奖。
图片
1990年,国家关闭了705厂重水生产线,报废了生产装置。
此后,705厂先后筹资上亿元建设了六条民品生产线,但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企业一直亏损,1996年破产重组一次,2000年又破产重组一次。
如今705厂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完成了其历史使命。他们在这里何无怨言的贡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请历史永远记住他们为共和国做出的重大贡献!
--
FROM 101.6.130.*